中新网4月14日电 据《欧洲时报》报道,随着世界疫情的爆发,许多海外华人将他们的心态变化描述为:“中国打了上半场,海外打了下半场,海外华人打了整场比赛。”中国疫情稳定后,爆发了海外疫情。许多国家开始实施严格的隔离和封锁措施。航线被切断了。媒体被流行信息占据,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开始研究这种流行病对普通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记者采访了几位来自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和瑞典的中国人,了解他们在疫情期间的心态变化。
上半场到下半场的“转场”
“当我看到世卫组织宣布疫情已成为公共卫生紧急情况时,我的眼泪真的立刻就流出来了。”回顾1月30日疫情成为“全球事件”的第一个节点,小昭这样描述自己的情绪:“刚刚结束的新闻,科特(意大利总理)宣布,中国和意大利之间的所有直航将停止。”
对中国的同情和对自己处境的担忧是中国人在这场流行病中的典型心态。
小昭是一个北京女孩,因为艾滋病而被困在意大利。2019年12月底,她前往意大利进行商务交流。她原定于3月中旬返回中国。由于航班不断变化,她至今仍留在罗马。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她经历了从担心国内疫情到处于“疫区”的转变。
在疫情的“上半年”,小昭的家庭微信群不断获取信息。家庭成员互相询问缺少酒精、口罩甚至生活用品的问题。这让她感到恐慌:“中国的疫情似乎非常严重,影响了全国各地的生活。”
进入“下半场”后,小昭开始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恐慌。三月初,当小昭看到意大利的病例数每天上升数百次时,他真的“有点恐慌”。
相比之下,在西班牙生活了30年的海外华人张(音译)则有一种较为平静的“过渡”心态。“在西班牙发布疫情预警之前,一些中国商人已经采取了戴口罩、消毒、封锁和隔离柜台等措施。可以说,他们做了很好的防疫工作,感染率相对较低,面对疫情他们也不太慌张。”
张医生在中国的医院工作了10多年,所以在谈到感染和治疗方法时,他能理解,“他不会说自己完全是个门外汉,这肯定有助于我个人的稳定。”
媒体“滤镜”下的认知差异
受疫情影响,小昭无法如期返回中国,因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取消了与意大利的航班,包括其中转站阿联酋。
“我不能回去,但我的心已经平静下来,因为现在意大利人开始重视它,包括关闭城市和戴口罩。”然而,中国的亲戚朋友开始担心她。“我的父母现在知道意大利的行政区划,他们每天都盯着拉齐奥区(罗马区)的数字。”
小昭的家人每天在媒体上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确诊病例和死亡。但是她在罗马看到的是,尽管街道空无一人,超市里有很多食物,人们开始注意保护和距离。她自己会通过“放弃”这些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我会少看一些关于疫情的新闻,做一些其他事情来转移我的注意力。”
在西班牙学习的法学博士生段炼持有类似的观点。“自媒体时代以来,什么都好说。为了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还有许多错误的消息被误导了。”他认为,这已导致许多海外学生的家长给焦虑的海外留学子女带来心理压力。“我希望媒体能报道更多关于海外学生的正面消息。一些国内舆论实际上会影响海外学生的心态。”
海外“宅家”生活的愁与乐
在意大利被封锁后,小昭打开了“家庭旅馆”模式,他发现了一个细节,即他听到救护车声音的频率突然增加:“我一天数了一次,在2小时内听到了6次。我想知道是有更多的救护车还是我变得更加敏感了?”
当她在罗马与一位中国朋友聊天时,她发现对方也有同样的感受。“我认为有可能以前街道非常繁忙拥挤,你不会在意是否有救护车开过。但是现在整条街都很安静,救护车经过你家门口的声音非常明显。”小昭说。
“寄宿家庭”生活的副作用已经引起了几所比利时大学的注意。荷兰、比利时、法国和其他国家开展了心理调查,以了解封锁对人们生活和情感的影响。荷兰研究人员发布了在线问卷链接,邀请人们连续7天记录他们的家庭生活,包括工作日和周末是否有明显的区别,如何放松自己,如何安排工作和家务等。
对小昭来说,她不能出去的事实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压力。“我通常呆在家里,可以呆在室内度假,只要有网。你可以在网上看视频,读小说,和朋友聊天。很多人会问我:你一个人在酒店会感到孤独吗?我不感到孤独!没有网吗?”
小昭正在追逐一部每周更新一次的泰国电视剧,总共14集。它现在已经在第七集播出了。“我现在要拿这个剧本的更新来计算我什么时候回家。我希望我能在追完这出戏后回去。”
与热爱“寄宿家庭”生活的参赛者小昭相比,辛认为“寄宿家庭很不舒服”,但这对他的情绪影响很小,因为他并非完全不能外出。“主要问题是(疫情),我希望这一天能尽快恢复正常。我会在家里找到一些事情做,学习网上课程和其他东西,并适当地锻炼。”
张博士说,由于他是一个退休人员,封锁措施对他的生活影响不大,“最多也就不能再保持平时去公园走走的习惯了。起初,这有点尴尬,但没那么严重。”在西班牙,购物、去银行甚至遛狗都是允许的。“维持这些基本的社交活动也让我感觉不那么紧张。我每两周去购物一次,我只选择同一个超市来装满我的购物车。”
他还看到新闻报道称,西班牙人曾尝试过各种“异国情调”的外出活动,比如在互联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个人装扮成恐龙。“这是事实,但当地的海外华人仍然更加谨慎,认为没有必要冒这样的风险。”另一个广为流传的视频显示,西班牙警方在街头举行音乐会,鼓励人们“快乐地呆在家里”。
小昭在意大利的中国朋友也可以在家欣赏音乐会。“每天晚上6点钟都有一场自发的阳台音乐会。我住的酒店周围没有住宅区,但是我朋友的邻居可以演奏音乐,有些人可以直接演奏和唱歌。这些肯定有助于放松。"
在瑞典,董妮自愿选择了寄宿模式。“不管瑞典采取什么样的防疫措施,我们中国人自己都应该小心,”他说。自三月初以来,他就不允许孩子们上学。虽然瑞典的小学没有停课,但不上学不算旷课。“这是相对灵活的。”
“钱袋子”和“控疫情”不可兼得?
对董妮来说,流行病带来的最大精神压力是对他职业生涯的影响。“当疫情在中国爆发时,我非常警惕,因为我在瑞典从事旅游业,所以我对这方面非常敏感。当时,同事们还以为经过4月和5月,6月和7月就会恢复正常。我认为这是最乐观的估计,但我的判断更悲观。我估计今年的旅游业可能会很糟糕。”
董妮的旅游业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幸运的是,瑞典的福利非常好,所以我现在可以拿到我以前80%的纳税申报表。虽然收入没有以前高,但基本生活保障没有问题,中国人有储蓄的习惯,这相对好一些。”
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经济形势比瑞典更为脆弱,从事餐饮业和旅游业的中国人更多,他们更担心对收入和业务的影响。
然而,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认为控制疫情比恢复经济更重要。一些读者在意大利中文媒体上留言说:“从表面上看,现在重返工作岗位可以暂时缓解经济。事实上,一旦疫情再次爆发,损失大于收益。因此,除了必要的业务操作,其他工作应尽可能在家里完成,不要白白放弃你的所有成就!”
“我们的退休人员没有经济上的担忧,”张博士说,“但是一些去中国西部旅游的人确实有更大的压力。然而,据我所知,西班牙政府在税收和居民收入方面采取了一些紧急保障措施,这也可以缓解人们的担忧。"
暖心互动 提供物资、心理支持
中国社会很早就开始了互助活动,不仅支持面具、药品和其他物资,还提供精神支持。例如,西班牙国际学生组织建立了一个远程心理咨询平台,由高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充当“心理顾问”,通过点对点电话与有负面心理感受的学生交流,并每天进行“语言”治疗。与此同时,许多中国驻外使领馆也通过视频链接向海外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小昭还提到,有一次她出去买菜时,在隔壁房间遇到了她的意大利兄弟。看到他只能用围巾遮住鼻子和嘴巴,小昭拿出他的几个面具,给了他三个,并告诉他要正确佩戴。"我觉得他的眼睛里真的洋溢着喜悦。"
在意大利的阳台演唱会闪光灯下,来自罗马美术学院的留学生段燕(音译)在播放《义勇军进行曲》时拍摄了一段意大利邻居说“谢谢中国”的视频。该视频被广泛转发给意大利的中国朋友圈子,激励了许多人。这位邻居的举动发生在中国向意大利派遣医疗救援队的时候。“那一刻我真的非常骄傲和感动。眼泪流下来,我的手在颤抖。”段燕说道。
“如果我年轻10到20岁,我肯定会报名参加西班牙的医疗志愿者服务。”70岁的张医生说。(唐和葛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