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魏星
如果在这个世界上建立了好的法律,这个世界就会被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提交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教规”命名的法律。它也是容量最大的定律。它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民法典的编纂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重大政治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法治建设的重大部署。新编纂的民法典草案由7个部分组成,包括1260条一般条款、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和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和补充条款。
“每个人的每一项权利在任何时候都受到民法的保护。《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依法保护公民权利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代表们认为,民法典的编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推进全面法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关头,制定一部符合中国国情、反映时代特征、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是适时的。”马,人大代表、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多次参加民法典草案的审议。他介绍说,《民法典》的编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决心,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这次会议加速了民法典的编纂。它进行了几次单元审查,并审查了民法典的完整草案。提交大会审议的民法典草案风格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一致。
法律是国家的重量。进入新时代后,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民主和法治、保护人类尊严、保护环境、社会公平和正义等有更高的要求。民法典草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当今社会的现实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这标志着我国法治的新水平和新高度。
“民法典的编纂不是过去生效的单一法律的简单堆积,而是我们时代特征和社会长期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的结合。在总结当前立法和司法经验的基础上,《民法典》的编纂将进行制度完善、设计和创新,做出调整并回应社会关切。”全国人大代表、省律师协会副主席、国浩律师事务所主任冯帆说,法典化有助于解决个别法律不完整、不系统、不协调的问题,有助于解决照顾一方而失去另一方的法律冲突。《民法草案》不仅系统、全面地规定了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各种个人和财产权益,而且详细列举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对于司法机关来说,它将提供全面、权威和系统的判决规则;对公众来说,各种民事行为将受到指导和规范。
民法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民法本质上是民生问题。在小组讨论现场,冯帆代表成了江西代表团的“顾问专家”。许多代表和她讨论过
“经过大会的审议和通过,《民法典》肯定会成为公民权利的‘宣言’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则’。”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国新认为,《民法典》将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法治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要加强民法典的宣传,重视民法典中法治教育教科书的作用,将其纳入普法“七五”和“八五”计划。通过对民法典的概念、规范、制度、原则和精神的解读,努力使民法典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了解、学习、使用和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