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都市圈着力打造与长江经济带接轨的先导区
4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江西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这是全国第三个、第三个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也是全省第二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覆盖全省的国家战略。近日,江西召开了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建设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建设江西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的意义、战略定位和主要任务。
意义:为指导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新的示范
2018年底,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要求、发展趋势和江西实际,提出了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大构想。经过不懈努力,2020年4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江西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4月2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实验区建设总体规划。这是我国第三个和第三个国家级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这是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后,又一个覆盖全省的标志性国家战略。这也是江西省实现“模范带头”目标的重大机遇。
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建立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这有利于优化中国区域开放的新格局。新形势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和中国对外开放主体地位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的深度拓展,将有助于内陆地区更好地融入全球经贸体系,优化形成内陆与海外联动、东西部互助的高水平开放格局,进一步显示中国推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这有利于检验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可以为引导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产业提供新的模式,避免中国实体经济过早、过快地向海外转移,为通过大规模开放促进中部地区大规模发展积累新的经验。
有利于探索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和提升革命老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产业发展效益和经营环境水平,为国内其他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更好地融入国内外市场、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
有利于开创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可以进一步挖掘江西与周边省份的合作潜力,促进沿海产业集群转移,吸引更多先进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集聚在江西,增强发展势头,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描绘出新时期江西改革发展的新图景。
定位:南昌都市圈将着力打造与长江经济带对接的先导区
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总体规划要求,江西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战略定位为“三区”:
内陆双向高层开放扩展区。充分利用江西独特的地理优势,江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新的开放空间。我们将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区域。我们将加强与中部地区各省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实施适合内陆地区特点的开放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省际合作模式,加强对话与交流,协商重大问题,加强规划与衔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中部地区在新时期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区域的功能布局如下:南昌都市区将建设成为连接长江经济带的先导区;赣南地区将建成连接粤港澳和海湾地区的桥头堡;赣东北地区将建成连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城市群的桥梁;赣西地区将建成连接长株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桥梁;南昌、赣州、九江和上饶将建成
任务:支持江西和粤港澳海湾地区建设赣粤产业合作试验区
据报道,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主要有六项任务。
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快建设国际标准先进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进数据协调、简化和标准化,实现物流监管信息收集、监管机构信息交流、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深化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引导外资更多投向航空、电子信息、中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疗、教育、旅游、文化等重点领域。
降低综合物流成本。建设一批内陆无水港,实现与沿海港口无缝对接,推进沿海港口管理体制和港口功能向内转移,支持内陆无水港向沿海港口的集装箱铁水联运运营,逐步缩小内陆企业与沿海企业进出口货物物流成本差距。
承接国内外产业集群转移。探索国内外承接高质量产业转移的新模式,创新和推进与沿海地区和欧美国家的产业链合作,依托赣江新区、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一批特色产业链合作园区和“飞地经济”园区,实施研发孵化前沿沿海境外、生产转化后后台内陆的“双飞”发展模式。
支持老区和大湾区的工业合作。支持江西、广东、香港、澳门共同建设江西和广东产业合作试验区。实施“省领导、市主体、自主经营”的跨区域合作发展管理体系。推进大湾区与赣南等前中央苏区“园区化”产业合作,打造粤赣合作标志性工程和领先示范平台。
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改革。开展知识产权使用和保护综合改革实验。鼓励沿海省份的研究开发机构申请江西省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开发项目,配合江西省科研院所承担重大科技研究任务。积极连接全球创新资源,建立海外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开展“互联网”新型协同创新合作,构建国际协同创新和创业合作平台。推进京赣、沪赣、粤赣常态化创新合作平台建设,共同打造一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