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新闻网瑞昌讯(雷勉鸿 曹鑫 李媛)近年来,瑞昌市因地制宜,探索产业扶贫之路,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合作基地成员(含贫困户)市场”和特色养殖等多种形式,增加了贫困户的产业参与和收益,增强了“造血”功能,为战胜贫困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进瑞昌市乐源乡桥棚村大当茶业扶贫基地,黄土上覆盖着一排排整齐的绿茶树,远处的阳光从山顶照射进来,温暖地打在贫困户于金梅的笑脸上。“我在这里采摘已经10多天了,已经赚了1000多元。”60多岁的于金梅说,她和丈夫都是残疾人,现在可以在家工作了。有十多个像她一样的贫困家庭。
桥棚村是“十三五”期间的一个省级贫困村。原来这个村子没有集体经济。这个村庄利用荒山荒地发展工业。村干部和救助单位积极争取资金,与市场接轨。大塘畈村共开辟了245亩荒山,种植白茶和黄茶。这个村庄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茶叶在2019年首次摘得桂冠,并以人均2340元的价格分发给贫困家庭。
桥棚村党支部书记柯传宇计算了账单。今年他可以收集250多公斤的干茶,净收入超过10万元。贫困家庭也可以获得数万元的红利。茶馆门口,茶香沁人心脾。这是村里用援助资金建立的加工车间。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设备,比如炒茶和烘干。
从长远来看帮助穷人,从长远来看这个行业。桥棚村白茶、庄安村茶饭、高塘村黄茶、北范村苗木、南庄村腊肠、南北港村米虾、张坊村谷酒.天堂乡一直围绕这一理念积极规划,现已形成“一村一品”的新格局。全乡通过产业基础建立了“1234”反贫困利益联动机制,即未备案的贫困家庭10%,合作社正常运行资金20%,备案的贫困家庭30%,村扶贫公益事业40%。目前,除了南庄村的米拉外,全乡其他六个村都受益于自己的产业,充满活力。
农业是农村振兴的基础。瑞昌秉承“市场增值,特色一镇一园”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山药、禽蛋、大米、茶叶、油茶、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抢占市场份额。
夏凡镇抓住了工业扶贫的机遇,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在实践探索中确定了支柱产业,改变了农业产业结构的简单化。去年,夏凡镇领导村庄从单一开发转向联合开发。全镇12个行政村联合成立公司,利用闲置工厂发展食用菌产业。
吴荣华,小桥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在秀珍蘑菇基地当警卫。“固定工资每年可以达到16000多元。有了这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摆脱贫困后的日子越来越好。还有来自其他村庄的贫困家庭和留守妇女来基地工作。他们可以工作和照顾家人。”
“自去年8月推出以来,该公司在去年下半年生产了25万袋蘑菇,打开了10万袋,创造了18万元的销售收入。目前,秀珍菇的生产是主要的。计划年产秀珍菇600,765,800,000包,年产鲜菇200,000公斤,销售额350万元,这将大大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夏,程门村党委书记,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