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因飞机延误造成的损失,许多乘客会购买飞机延误保险,有时还会得到延误赔偿。谁曾料到有些人真的在飞机延误风险上发了财?近日,保险公司发现李某为首的10人多次使用不同的护照号码办理飞机延误保险理赔,涉嫌保险诈骗。经过调查,警方发现李某利用许多人的身份信息购买机票和保险。保险费只需40元,但延误赔偿从400元到2000元不等,最高可达78000元。李某有时可以从一次航班延误保险中赚取超过10万元,而其他人的护照信息和身份信息都是其亲属以投资和财务管理为借口骗取的。目前,获利300多万元的李某已因涉嫌保险诈骗和诈骗被警方逮捕。(6月10日《河北青年报》)
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尽管有些人支持警方的决定,但反对将此案定性为诈骗犯罪的声音主导了公众舆论。在许多人眼里,李某通过预测飞机延误的风险发了大财。很明显,他靠“技能”赚钱。目前的法律没有明确限制这一点,所以它几乎不违法也不违法。一些网民调侃道:“如果你用大数据分析彩票,并且总是中奖,你会被抓吗?”与此同时,一些法人也提出,李某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法律缔约行为”,相关职能部门不能将民事行为“入罪”,让公民轻易承担责任。
这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我们不妨具体分析一下。根据刑法,保险诈骗罪是指被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保险法律法规,捏造事实、隐瞒事实,骗取巨额保险金的行为。考虑到“采取捏造事实、隐瞒事实的方法”等抽象规定,刑法还规定了“被保险人故意编造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等具体情形。
再看李某的运作过程。虽然她在航空服务方面有工作经验,也在国内做过研究,但她分析过几条延误率最高的路线,给人一种靠个人能力致富的感觉,但有一个阴谋必须正视,那就是“别人的护照信息和身份信息都是她亲戚通过投资和理财的花言巧语获得的。”如果警方的确认属实,李某购买飞机延期保险将失去其合法性。
剩余的全文
为了防止因飞机延误造成的损失,许多乘客会购买飞机延误保险,有时还会得到延误赔偿。谁曾料到有些人真的在飞机延误风险上发了财?近日,保险公司发现李某为首的10人多次使用不同的护照号码办理飞机延误保险理赔,涉嫌保险诈骗。经过调查,警方发现李某利用许多人的身份信息购买机票和保险。保险费只需40元,但延误赔偿从400元到2000元不等,最高价值为7800元。李某有时可以从一次航班延误保险中赚取超过10万元,而其他人的护照信息和身份信息都是其亲属以投资和财务管理为借口骗取的。目前,获利300多万元的李某已因涉嫌保险诈骗和诈骗被警方逮捕。(6月10日《河北青年报》)
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尽管有些人支持警方的决定,但反对将此案定性为诈骗犯罪的声音主导了公众舆论。在许多人眼里,李某通过预测飞机延误的风险发了大财。很明显,他靠“技能”赚钱。目前的法律没有明确限制这一点,所以它几乎不违法也不违法。一些网民调侃道:“如果你用大数据分析彩票,并且总是中奖,你会被抓吗?”在
这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我们不妨具体分析一下。根据刑法,保险诈骗罪是指被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保险法律法规,捏造事实、隐瞒事实,骗取巨额保险金的行为。考虑到“采取捏造事实、隐瞒事实的方法”等抽象规定,刑法还规定了“被保险人故意编造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等具体情形。
再看李某的运作过程。虽然她在航空服务方面有工作经验,也在国内做过研究,但她分析过几条延误率最高的路线,给人一种靠个人能力致富的感觉,但有一个阴谋必须正视,那就是“别人的护照信息和身份信息都是她亲戚通过投资和理财的花言巧语获得的。”如果警方的确认属实,李某购买飞机延期保险将失去其合法性。
欺骗亲属的护照信息和身份信息购买飞机延误保险,用虚假的保险主体和航班购买主体欺骗保险公司,明显违反了保险法规。其性质不是代表法律购买保险,而是“故意伪造保险标的”。根据最高法第《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于问题的解释》条,金额超过20万元的保险诈骗属于“数额极大”的范畴。李可能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或没收财产"的重刑。
通过这些报道,还有一些人通过航空延迟保险“发了财”,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两年前,有报道称,王、董等人通过航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获得航班取消或延误的消息后,购买了大量航班延误保险,以赚取延误赔偿保险。最后,他们因涉嫌保险诈骗被深圳市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入罪”的原因在于不恰当地使用他人的信息和使用客户身份信息购买机票和延迟保险。这种“漏洞”行为,即使不被认定为诈骗犯罪,也是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侵犯,应当追究法律责任。
回到本案,有关部门应调查核实李某获取亲属信息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追究刑事责任。当然,面对航班延误保险的“规则漏洞”,航空公司和保险公司也需要尽快修复。公民的权利是自由的,不受法律禁止。法律不会因为商人的疏忽而随意挥舞大棒进行制裁。
(责任编辑:朱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