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内投资210亿元重建1133个旧住宅区
旧城改造中存在“手续难、项目推进难、居民参与难、资金筹集难、后续管理难”五大“难题”。昨天,记者从省住房和建设厅了解到,近年来,南昌市“对症下药”,积极探索旧住宅区改造的“南昌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旧住宅区改造树立了一个中性标杆、一个典范、一个榜样。
三年来,全市共投资26.9亿元,完成旧社区改造284项,改造总面积1447.2844万平方米,惠及14.2906万户,创造了一批旧社区改造模式。未来三年,南昌计划投资210亿元,对2000年以前建成的基础设施薄弱、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1133个旧住宅区进行全面改造。
程序:旧住宅区改造应在一个月内获得批准。
南昌市以改革审批服务为突破口,以改革创新为重点,大大缩短了旧住宅区改造项目的手续办理周期,从半年多缩短到一个月,有效解决了手续办理难的问题。
南昌市按照“市级统筹、县级领导”的原则,开辟了绿色通道,并把工作重心下移。项目审批权下放给每个县和地区。原则上,本工程按装饰工程提交施工。市级负责审批改造计划。市政府直属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履行职责,积极配合。其他管理和协调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提供优质高效的审批服务。针对改造中存在的审批和建设问题,首先组织相关单位,进行现场办公调度,建立“专项”和“现场”审批处理工作机制。
《南昌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流程指引》,装修过程的10个方面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计划的编制、计划的编制、工程的启动、工程的实施、施工程序的办理、施工与监理、竣工验收、工程的验收、工程的移交等。为各县区开展旧住宅区改造提供指导和参考。
项目推广:工程设计师参与变革
南昌市围绕“快、好、满意改革”的目标,建立和完善了“市级统筹、县区落实、基层合作、企业推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了强大的项目推进合力。
南昌市创新了“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包括业主全面责任、参与设计过程、全面财务审计、全环节监管责任、全面属地保障,实现了“要素保障”的快速推进。特别是,已经建立了派驻项目现场的人员系统。项目设计人员参与了项目场地改造的全过程,将普通人的合理需求渗透到设计意图中,及时微调设计方案,将项目充分转化为普通人,有效避免了“一个蓝图无法管理”的弊端。
着力发挥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堡垒作用。着力发挥党员志愿者、老党员、老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重点解决建设中的一些难点改造问题,如违章建筑、安全窗口、随意规划庭院、设置私人大门等。我们将激发居民支持和参与重建的热情,并给予大力支持
旧住宅区改造规模大、投资大、资金保障强,是推进旧住宅区改造的基础。南昌市探索了“上级补助、市县配套、社会集资”的多元化筹资方式。它改变了以往市县财政“单干”的困境,探索了“南昌经验”在旧住宅区改造资金使用中的作用。
2019年,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18亿元,全部拨付到相关县区,有效保障了县区旧区改造的顺利进行。加大奖励和补贴力度,加大市级奖励和补贴力度,缓解县级改造的资金压力,增强县级旧住宅区改造的积极性。引入社会资本,充分利用和挖掘社区资源,积极探索政府采购、有偿使用新设施等方式,引入停车设施、养老服务、商户等社会资本,解决旧社区改造资金问题。
跟踪管理:以多种方式完善社区管理
按照“政府引导、业主自治、市场运作”的原则,采用专业物业公司、居民自治或社区环境卫生工作站等多种管理模式,推进社区管理的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并将旧社区改造的后续管理纳入城市管理的评估和评价。
引入物业服务后,选聘物业公司对住宅区、街道(乡镇)实行专业化管理,社区指导业主大会根据物业服务公司或专业机构提供的不同价格、质量和价格符合“菜单”服务标准,通过投票选择合适的企业和服务标准,并签订服务合同。
聘请专业组织、成功的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应当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聘请专业组织或者保洁、保安等专业人员签订服务合同。
居民自治将在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指导下实施。通过公众意见委员会和业主大会等平台,推广“方案共谋、点对点共建、环境共管、效果共评、服务共享”的“五方”方式。积极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探索解决旧居住区改造中的管理问题,提高居住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王继红南昌晚报,艾南昌特约记者吴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