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4月19日电
新华社记者李佳颖、余刚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水村扶贫小组的徐鹏记录了当天的工作(摄于4月16日)。新华社记者于刚摄
清晨的阳光洒在江西铜鼓县永宁镇小水村的梯田上,新种植的野菊花幼苗长满了绿色。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扶贫小组的、江、刘强也在上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种植时土壤应该压实,否则它不会轻易成活."扶贫工作组成员姜鸣金(音译)正在指导村民温张梅在地里补种野菊花苗,额头上挂着细细的汗珠。作为一名药学博士,姜经常指导村民进行科学养殖。
野菊花种植是小水村扶贫小组引进的扶贫产业。经过近一年的科学种植,2019年11月共收获菊花干花500多斤,村集体收入增加近8万元,贫困家庭平均收入增加1400多元。起初,持观望态度的村民加入了种植行列。春天,梯田里种满了野菊花,全村的种植面积从去年的12亩增加到了60亩。
完成农活已经是中午了。匆匆吃了一顿午饭后,村里的第一任书记徐鹏换上短袖,大步走向张贤强的家。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扶贫小组蒋在小水村展示野菊花苗(摄于4月17日)。种植野菊花是小水村工作组开发的扶贫产业。新华社记者于刚摄
“张叔叔,我今天就来看你。让我们量一下血压。”徐鹏拜访的张贤强今年64岁。他的妻子自去世后一直独自一人住在家里,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南大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使用远程血压计实时监测血压,提醒患者服药。现在,他的身体状况逐渐稳定。
不仅张贤强,小水村的23户贫困户大多因病致贫。扶贫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结合自身的医疗优势,建立了规范的村卫生室,组织医务人员到村里开展健康状况调查,建立了村民个人健康档案,大力开展健康扶贫。
在下午的“儿童之家”,刘强像往常一样给留守儿童上健康知识课,内容是宣传防疫知识。
这是4月17日拍摄的江西省铜鼓县永宁镇小水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于刚摄
"在这里绑一点,把两边绑牢,然后捏一下这条金属带."刘强正在教孩子们如何正确佩戴口罩。由于这种流行病的影响,村里的儿童无法返回学校,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外面工作。刘强一直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和防疫。
暮色中,江和刘强相继完成了为期一天的扶贫工作,回到村主任家里休息。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过了一年多的这种生活。
一年多来,他们三人从普通同事变成了亲密战友,见证了小水村的变化:搬迁安置点完成,村卫生服务综合体投入使用,村周边道路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的9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近20万元,实现了双增长。2018年底,小水村退出深度贫困村。到2019年底,全村23户共74人申报利卡贫困家庭,他们将摆脱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