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12月31日电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近日,美国的“小费制度改革”引起了公众的热烈讨论。对于在餐馆工作了五年的服务员小张来说,不同民族的顾客支付的小费有自己的特点。“印度客人来访时通常会留下一点小费。中国人通常会给他们更多。”
餐馆老板约翰在美国中西部开了三家餐馆,从事餐饮服务已经超过15年了。结合所有民族从低到高的“习惯”,他说印度人是第一个,非洲人是第二个,中国人至少会给10%到15%。经营三家美甲沙龙的柯小姐也说,印度人的确小费很少。在美甲师中,韩国人给的小费最少,而且随处可见。
一个面向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印度人的在线问答网站说,印度人很难得到提示,这可能与印度的经济和文化因素有关。当他住在孟买时,他经常看到女人和街头小贩讨价还价,所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谈判是印度人的一部分,也是找到最佳价格最古老和最可靠的方式。
与印度人的“谈判文化”相比,中国小费还有另一种“乡下人的感觉”;许多外国学生和新移民在来到美国的早期就有工作和驾驶经历。他们知道小费的重要性,并且总是给更多的小费来表示支持。
福州的林先生说他十多年前开始做餐馆工人。几天前,当他旅行的时候,他去了一家中国人经营的自助餐厅吃饭。餐费大约是15美元。他留下了7美元的小费。朋友们认为自助服务少了,也没必要给那么多小费,但是林先生说每个人都来自同一个家乡,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支持。
邱先生经常乘坐中国长途汽车,他总是给20%的小费。他经常和电动汽车司机聊天,发现许多人已经移民到美国几十年了,但仍然不会说英语。他们只能为中国电动汽车公司工作,一些年轻人一边工作一边上学。“他们都有自己的困难。每个人都在异国他乡挣扎。如果村民不支持他们,谁会支持他们?”他说。(黄慧玲、刘大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