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扶贫产业重在造福群众,但很难保持稳定。”在扶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战中,夏凡镇立足本地实际,加强党建领导,整合资源,创新多村股份公司模式,大力发展秀珍菇产业,探索“镇一级引导、村村一村联盟、整合力量、市场运作”的扶贫产业发展新路子,取得初步成效。
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选择合适的行业。工业扶贫依赖于精确和精确。成功或失败取决于精确度。夏凡镇党委和政府深刻认识到,工业扶贫必须因地制宜,迎合市场需求,确保群众满意。为此,组织人员多次到省外考察,了解秀珍菇的生产条件和技术、市场情况和经济效益。召开了几次专题会议,分析和判断发展秀珍菇产业的可行性,并征求村支部书记和公众的意见。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秀珍菇在九江乃至江西省技术要求较低,经济效益较高,市场需求较大,适合发展扶贫产业。
加强党的建设领导,坚持市场运作。行业选定后,关键是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夏凡镇克服了过去工业扶贫发展依靠大户监管不便和农村技术力量薄弱的弊端。创新思路,实施“党建引领、市场运作”的产业发展模式。也就是说,镇党委将带头引导各村从以前的“单挑”向“群体发展”转变。全镇12个行政村将成为股东,共同成立一家股份公司(瑞昌县和之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强村弱村、先进村落后、能人贫”的方式,实行市场化管理。所有利润将按每个村持有的股份进行分配,股息将计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公司设立临时党支部,由镇党委副书记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安排觉悟高、党性强、能力突出的村支书负责公司的生产经营,加强党建的领导作用,加强公司的监督。
巩固资本实力实现稳定发展。整合资本积累可以保证扶贫产业的规模投资,进而促进扶贫产业的规模发展。为了发展秀珍菇扶贫产业,夏凡镇一方面从镇财政中拿出“真金白银”援助,先后投资100多万元用于秀珍菇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加大农村物质和金融资源的聚集效应,结合“工业扶贫、村级集体经济和农业产业化”三大项目,整合各类扶贫和涉农资金120多万元,建设10个高标准标准化车间,并根据生产流程设置灭菌区、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和生产车间。公司现已达到年产60-80万包秀珍菇的生产能力。仅今年4月,该项目就生产了约1.5万斤鲜蘑菇,销售收入超过12万元。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生产鲜菇50万斤,年销售额350万元,年生产效益100万元
强调造血来帮助穷人和激发内源性动机。工业扶贫不仅是战胜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战役的基础工程,也是检验能否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试金石”。秀珍菇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生产蘑菇袋和收集蘑菇。由于生产过程在室内进行,工作环境好,技术要求低,完全可以带动许多劳动能力弱的贫困家庭就业,也可以带动周围的人工作。在公司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后,公司将积极探索“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即公司先提供蘑菇袋,然后贫困户自己种植,公司负责技术指导或贫困户在公司工作时学习,学习技术后自己种植。最后,公司将统一回收和销售产品,使贫困家庭能够更真实地参与行业和发展行业,真正实现“造血”扶贫,真正实现激励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到目前为止,该项目已经吸收了26名贫困家庭的工人,直接增加了贫困家庭的收入3万元。同时,通过发展村级公益岗位和公益服务、建设小型公益设施、发放奖励和补贴、向残疾人和残疾贫困户发放生活补贴等方式,可以实现获得红利的村庄的集体经济收入。使全镇170户516人能够稳定脱贫。(夏凡镇李松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