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形式主义频频发稿、开会、填表、做账,消耗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基层官员创业的积极性。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了保证《通知》精神的贯彻落实,各级党员干部要做好“加、减、乘”工作,解决难题,做实事。
加强理论学习,铲除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养成扎实工作的习惯。形式主义似乎是一种行动,其根源是缺乏意识形态的理解。有些人对成就的看法是错误的。他们通过改变法律来创造创新和特色。他们拍拍脑袋,想出奇怪的主意。无论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最终都是层层增加,成为基层的沉重负担。有些人对自己的技能感到恐慌,当他们看到其他人工作出色时,他们会依靠编造数据和故事来展示自己的成就。为了根除形式主义,我们必须改变错误的观念,建立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的工作习惯。要善于学习最新热点问题,加强思想政治研究,掌握重大政策,把握上级决策的关键点。只有及时、更深入地学习政策文件和重要会议精神,对工作进行比较和思考,找出差距,弥补标准和表格中的不足,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工作。
我们将减少在文山的会议次数,建立信息共享新常态,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形式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强调重复的会议和对同一件事的安排,并且经常需要报告形式和材料。毕竟,这仍然是一个工作方式的问题。一些单位热衷于把他们所说的作为他们的行动。他们通常通过会议交流会议,通过文件实施文件,并经常通过微信、QQ等渠道提示和督促进展。有些人没有及时归档材料。当他们使用这些材料时,他们把它们当作珍宝,当他们把它们当作草使用时,“把它们扔得到处都是”。因此,当他们再次需要数据时,他们只能是“手伸的一方”,必须在基层反复填写数据和报告材料。有必要确立“大数据”的工作理念,规定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处理的材料和数据,使数据既能在路上运行,又能实现数据只运行一次,从而提高数据和材料的综合利用率。
乘以有效的评估,它可以激发经理们创业的热情,并产生最大的动力。如果“正”和“负”是解决形式主义的拉力和推动力,那么科学有效地评估和鼓励思维和做事的主动性就相当于内生动力。“没有规则,就没有乡村”。我们一定要努力优化考试,把形式主义和做实事、解决难题的好作风区别开来,有章可循。领导干部要带头“一天三次救自己”,从自己做起,不做解决不了问题的事情。要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涵养斗争精神,对形式主义倾向、问题苗头,及时提醒,对违反形式主义规定的,要严肃批评,形成有力的震慑作用。(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