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钟的艺术(文物有话说)
古钟的铸造不仅是金和火的技术,也是形状和声音的艺术。一座外形精美、声音纯正的古钟,实际上是古代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声学、美学等学科成就的综合。
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古钟蕴含着丰富的政治、音乐、军事、文学、民俗、金属冶炼和铸造技术等历史信息,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源流
中国古钟经历了从编钟形钟到圆柱形梵文钟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了两个主要的古钟系统(如图所示)。
早钟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钟起源于夏朝,形成于商朝,兴盛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除了乐器的一般功能外,先秦音乐钟也是当时礼乐制度的重要载体。音乐钟具有乐器和礼器的双重功能,按器型可分为三种:宁波钟、纽扣钟和钹钟。西周时期,建立了严格的音乐钟使用制度。
秦统一了中国,处于鼎盛时期的商周青铜文化逐渐衰落。随着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淡出历史舞台,青铜音乐钟逐渐沉寂下来。虽然先秦时期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核代代相传,但在寺庙和大型民族祭祀仪式中仍然出现了音乐钟的形象,但它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历代的梵文钟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和道教的兴起,圆柱形梵文钟开始广泛出现。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先秦时期的音乐钟。此后,由于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功能的变化,中国古代时钟的形状、声音和韵律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这种新型的古钟包括佛教寺庙中使用的“佛道钟”,城市钟楼上用来报时的“表钟”,以及安装在皇宫大厅内的“表钟”。虽然这些钟有不同的用途,但它们的形状没有明显的区别。它们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开始使用,一直使用到现代。学术界通常称这种新型古钟为“梵文钟”。
虽然梵文钟的名称中有“梵天”一词,但它并不是随佛教传入中国的,而是由古代印度“坤之”(即敲击木板)与中国古代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
梵文钟的形状一般为圆柱形,横截面为圆形,这与先秦音乐钟的“瓦形”明显不同。梵文钟从出现之初,就有明显的南北差异,以长江流域为界。北面的钟的底部是波口,而南面的钟是扁口。
梵文时钟有不同的尺寸和形状。它们庄严而沉重,体积大,声音丰富。它们小巧玲珑,重量轻,声音悠扬。然而,它们都被用来对比庄严和神圣的气氛。它的广泛使用和诸樊精湛的工艺已经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古钟文物的主流,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大众庙古钟博物馆收藏的著名明永乐钟就是其中之一。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专门收集、展示和研究中国古代钟和钟制品的博物馆。藏品主要由明清古铜钟、宋、元、明、清铁钟、现代铜钟和少量外国钟组成,共计500多套。
(薛健是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馆长,罗飞是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副研究馆员,我们的记者石芳整理了一下。)
薛健·罗飞
[主编:田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