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2月22日电(记者魏建军)记者22日从甘肃省科技厅获悉,科技部近日完成了甘肃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墓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的宣传工作。该项目将突破潮湿环境中壁画保护的关键科技难题,提高中国墓葬壁画保护的整体水平。
在中国,壁画根据支持体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石窟壁画、寺庙壁画或寺庙壁画,还有一种壁画出现在很多地方的坟墓中,特别是一些贵族的坟墓中,这种壁画被称为墓室壁画。
甘肃古墓中有许多壁画。其中,在河西走廊嘉峪关东北20公里的戈壁沙漠上,有数千座魏晋时期的地下砖壁画墓,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画廊”。砖壁画精美,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农耕、畜牧、宴饮、演奏音乐、旅游等。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它们可以被称为“百科全书”。

图为河西走廊张掖市高泰县骆驼城魏晋墓葬的砖雕画像。(数据地图)杨延民拍摄
然而,在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墓室壁画的就地保护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一旦陵墓被挖掘出来,它将打破原来潮湿而稳定的地下环境,与大气相连,并很快干涸。在干燥过程中,墓土中的水分会不断迁移到表面,对壁画造成危害。
项目将重点研究制作墓室壁画的材料和技术、典型疾病的恶化机制、墓室环境变化的预测和控制、微生物产生机制和辐照灭菌方法、修复加固材料和系统保护方法等。力求系统阐明制作不同类型墓室壁画的材料、工艺和特点,揭示以微生物病害为代表的各种典型病害的劣变机理,提出墓室壁画劣变与环境特征的相关性及环境控制方法。“墓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由敦煌研究院牵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南大学、兰州大学等8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已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000万元,项目实施期37个月。经过公示,项目将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管理要求和程序实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