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兆安
在我的书房里,有一张四代人的“全家福”。有18个人,老的和年轻的,穿着新的奶奶坐在中间位置。全家人紧紧地依偎在一起。每个脸上都充满了幸福的微笑。
这张不寻常的照片拍摄于1982年12月。我的爱人徐金华当时还是一个媳妇,从来没有去过门,是奶奶邀请的。奶奶很早就答应我,除非你娶了媳妇,否则我不会闭上眼睛。没人会想到我刚刚在那年的十二月结婚。仅仅过了一个月,奶奶就平静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4岁。她去世前留下的唯一一张黑白照片不仅实现了奶奶的“一家团圆、人人平安”的梦想,也为她一生辛勤劳动所留下的精神财富留下了我们家的美好回忆。
到目前为止,虽然奶奶已经离开我们37年了,但在我的脑海深处,她忙碌的身影和慈祥的面容总是清晰可见。热切的话语和简单的教学,也常常是有意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激励着我.
家庭照片(作者在第三排的左二,摄于1982年12月)
忍丧子之痛,明大义送小儿英勇参军
奶奶的名字叫徐成华。她出生于1889年8月。她的家乡是西游古镇后路村。她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家里只有一个姐姐。奶奶17岁时嫁给了邓。爷爷邓延庆生于1885年5月。他是四兄弟中的老大。由于当时地主阶级的长期剥削和压迫,除了三座祖传的老房子外,这个家庭长期处于贫困、饥饿、虚弱和疾病之中。最小的儿子出生后不久,年仅46岁的爷爷去世了。从那时起,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奶奶的肩上,一个小脚的女人。房子漏水发生在雨天。意想不到的苦难接踵而来,进一步锻炼了奶奶的坚强意志。
奶奶一生有五个儿子。我的父亲邓是第二个孩子。没有女儿对她来说是一生的遗憾。三叔邓从小懂事听话,长得也很好看。奶奶非常喜欢他。当眼睛闭上的时候,因为家里买不起食物,大哥被迫勇敢的去另谋生路。二哥长途跋涉去帮助别人。母亲带着弟弟出去乞讨,被别人欺负.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母亲分担忧虑。1936年夏天,邻居天王庙村的一个王兴地主被派去雇佣一个“壮丁”。担心他们的孩子去前线的危险,房东发布消息说"谁想被雇用,他将支付60大洋"。在他叔叔得知此事后,他在背后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当他回来通知时,奶奶不同意,但为时已晚。从那以后,他与家人分离,再也没有他叔叔的消息。奶奶用她叔叔换来的一些钱(房东只付了一半的钱,而另一半没有付)翻修了因下雨而漏水的破房子。奶奶的心里,一直在担心着远方的儿子,一种不祥的预感很快就要在一起了,当“年轻”的邻居回来做真实的自己。据他说,三叔当年在与潍坊的一场战斗中已经阵亡了。听到这个坏消息,奶奶当场晕倒,她心中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
“甜心”离开了。奶奶非常伤心,卧床不起。几天后,她的左肩和后背突然出现了一块痂。由于缺乏及时治疗的资金,溃疡病最终形成了一个软管,并不断流出肮脏的东西,这吓坏了整个家庭。真的没有办法了,所以他们每天都在地上挖一些蒲公英,贴在伤口上。伤口花了两个多月才慢慢愈合。奶奶很幸运救了她的命,但她白皙娇嫩的背上永远留下了超过10厘米的疤痕。从那一年开始,每当三叔的生日在农历五月十二日,奶奶就独自一人悄悄地跑到村外的田野,大声呼喊着三叔的名字,哭喊着,发泄着她压抑已久的不满和思念。
他的叔叔死于对他生活的迫害,这进一步激起了奶奶对旧社会的仇恨,使他更渴望一个更好的新社会尽快到来。因此,当有人向她传播革命原则时,她可以迅速接受并积极支持这些原则。一九四六年六月,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企图夺取胜利果实,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8月,山东各级党组织广泛动员群众参军,支持南下运动。奶奶很高兴知道这一点,但同时,她也知道参军和战斗意味着什么。三叔的不幸经历常常刺痛她的心,但她心里更清楚:只有打败国民党,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老百姓才能彻底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她的小儿子送上前线。在她的动员和指导下,18岁的五叔邓如瑞高兴地戴上了大红花。当他离开的时候,他向他的母亲和其他村民保证,他会杀死更多的敌人,为他的家乡做出贡献。在村子的头上,奶奶的眼里充满了泪水,她给了一千个劝告和命令,要向她的小儿子告别。
不要辜负人们的期望,好消息来了。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久,吴叔叔就第一次参加了“莱芜战役”(1947年2月)。他英勇战斗,与敌人战斗到死,被军队奖励有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火线。吴大爷给家里发了嘉奖令,邻居们都来祝贺。奶奶用双手来回抚摸着奖状,感到很自豪,马上回信鼓励儿子取得新的成就。吴叔叔随家书参加了“潍县战役”(1948年4月)“济南战役”(1948年9月),随华东野战军迁至山东、安徽、江苏等地。他先后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和“渡江战役”(1949年4月)。在我军历史上的这些大规模的、影响深远的战役中,叔叔勇敢地面对敌人的炮火,起了带头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多次获奖。张力弓的喜讯是奶奶最大的安慰和满足。她把它贴在家里最醒目的位置,每当她想念儿子的时候,就一遍又一遍地看它。1950年11月,我叔叔从福建奔赴朝鲜战场,参加了极其艰苦的“朝鲜第二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在零下40摄氏度的血战中,他的两个脚趾被冻掉了,在与敌人的肉搏战中,他的腰部、腿部和臀部留下了深深的伤疤.五叔在朝鲜战场上获胜后,把国家发行的抗美援朝纪念章放在奶奶的胸前,给奶奶买了两套漂亮的被褥。分离多年后,母亲和儿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奶奶的心终于放下了。每当庆祝春节时,奶奶总是“点亮”这套床上用品,她通常把它珍藏在柜子里。她忍不住说,“我的儿子是一名士兵,我们的家庭是光荣的!”
兀术邓汝瑞参军纪念照片(1956年拍摄)
我的妹夫从军十多年,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成了中国革命的英雄。奶奶也被尊为“革命老母”一代又一代,在我的前辈们的影响下,我的二哥邓兆祥和姐夫的二儿子邓肇星光荣地参军入党了。每次孙子们给奶奶写信汇报他们在军队中的杰出成就,奶奶都像孩子一样兴奋。
手不离笤帚,整洁干净成为一生的习惯
奶奶一生都提倡清洁卫生。无论是她穿的衣服和被褥,室内和室外的环境卫生,还是家里所有的碗碟和器皿,只要她的眼睛“扫视”这个地方,她就必须是干净的,不允许有任何污垢。一旦“被捕获”,她会迅速清理,直到她满意为止。我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经常在农村组织。我们家一直被村里(生产大队)评为“健康之家”。母亲经常说,“这都是你的
这是真的,因为我的母亲一年到头都在生产队工作,我的父亲出去做瓦工,我的哥哥姐姐去工作,还有一些去地里干活。我年轻,在学校学习,我的祖母为一个八口之家做所有的家务。她不仅忙着掐辫子,还把清洁和卫生作为她的日常工作。事实上,没有人安排她做这件事。她是那种骨子里喜欢干净和美丽的人。虽然家务活又脏又累,但她从不放弃并享受它。结果,她一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美德。
从奶奶每天忙碌的“家务形象”中,我剪下了她日常工作的一些“片段”,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注重卫生、执着追求文明生活的农村普通老年妇女的点点滴滴。
其中一枪。标题:清洁。黎明时分,奶奶早早起床,拿起了一把高粱秸秆制成的扫帚。从卧室到主房间和院子,她轻轻地将墙壁和门的每一个角落都湿透并清洗干净。早餐后,厕所、街门、房子周围和道路都被打扫干净了。这一轮至少要持续一个小时。随着下午四点钟的临近,她准时拿起扫帚和扫帚,沿着街门外的每个角落去清理所有的树叶、植物和其他垃圾,这些垃圾都是从一天的风中落下来的,在地上找不到草。多年来每天都这样做并不容易。所有路过的邻居都停下来称赞,一些喜欢开玩笑的年轻人经常说:“奶奶,你拍了一张地面清洁的快照,你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奶奶开心地笑了。一些住在偏远村庄的人,看到道路如此干净美丽,都向他们满身大汗的祖母投去赞赏的目光。因为手总是绑在扫帚上,奶奶对这个心爱的“伴侣”有着特殊的爱,并特别注意保护。每当奶奶换上一把新买的扫帚时,她总是用结实的布、麻绳和玉米皮把它"包装"一遍。这种方法使用方便,并能大大延长扫帚的使用寿命。有一次,我碰巧在西厢房的一个角落里,看到奶奶的“退休”扫帚几乎秃了。刹那间,我不禁感到心里有点酸酸的,充满了无限的爱:奶奶,一个脚小的体弱多病的老妇人,该付出多少努力和汗水!
照相机2。标题:清洁。每个周末的下午,奶奶都要彻底清洗家里的大水罐,以确保家人喝干净的水,以免生病。那时,井水在农村被广泛使用,一些脏东西不能不被风吹雨淋。因此,大型水箱必须定期清洗。这项工作不容易。奶奶需要把罐子里的水舀进几个罐子里暂时储存起来,把罐子下面的脏水倒出,然后冲进干净的水里,用烹饪刷把它上下、左右、反复、用力地清理干净。她蹲在地上,弯下腰,一次,两次,三次,直到她把祖母彻底清洗干净,然后安全地停下来,把脸盆里的清水一个一个地倒进罐子里。直到那时她才结束。这时,奶奶累了,腰腿酸痛,气喘吁吁,头发和衣服都湿了。清洁后的圆筒中的水清澈透明,反射光线和阴影。奶奶开心地笑了。在餐桌上,在躺着的柜子上,在高高低低的柜子上,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奶奶每天都用布把它们擦得一尘不染,这太神奇了。家里的餐具柜也是奶奶专注于“盯着警卫”的地方。每三天,在两端,她会“颠倒”一次。里面所有的盘子、勺子和勺子,大大小小的脸盆都搬到长桌上吃,“大清刷”很集中。什么都没少。她的手拿开后,一堆堆的餐具又恢复了原样,井然有序。因此,无论客人什么时候来家里,各种餐具都是现成的和干净的,多亏奶奶平日的好工作,称她为我们大家庭的“后勤部长”可谓当之无愧。
三号摄像机。关键词:淀粉洗涤。据我记忆所及,奶奶自己的衣服、被褥、鞋帽虽然半新不旧,但总是非常整洁、得体,而且气质非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注意卫生的习惯一直保持到老。她仍然坚持自己做淀粉和修补,不想给任何人带来任何麻烦。她炕上的被褥、床单和枕套定期清洗,并在变脏前保持多年清洁。只要她穿的衣服被汗水浸湿,就应该及时清洗,不要过夜。衣服应该晾干,然后折叠成木板。每当她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或外出探亲时,她必须提前准备好衣服并反复试穿以防出错。晚上睡觉前,他坚持要洗脚,但是雷声动不了。闲暇时,她手里拿着一把梳子,一遍又一遍地梳理她的长发。它干净漂亮,保护头发,增强大脑。我母亲非常钦佩地说,“你祖母一生都很干净”。
奶奶注重卫生的自律意识和行为准则,早已铭刻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生活。奶奶的长寿也与这些好习惯密切相关。
现在我已经退休了,我也坚持这些习惯。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和爱人一起洗脚、梳头。这时,奶奶健康美丽的脸经常出现在我面前.
扬己之所长,靠灵巧的双手添补家用
我的家乡是胶东半岛西北端莱州市三山岛街(旧称西游镇)西头村。我出生于1959年3月。我有五个兄弟姐妹。由于我的小家庭和许多孩子,我的生活非常困难。从我记事的童年起,每年元旦,我妈妈都会用脱下来的旧衣服换成所谓的“新衣服”,让我染完之后穿。她感到很委屈,哭了。奶奶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这一点,她的心很痛,眼睛经常湿润.
常言道,“老虎的野心很小,但穷人的野心不小。”那时,奶奶已经70多岁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补充家用,她运用自己的除草技术,成为当地著名的编草专家。她每天早起努力工作。周围村子里没有人能打败她。
据史料记载,莱州草方格起源于沙河地区,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具有很大的艺术和实用价值。1915年,它获得了巴拿马世博会的特别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它已成为中国第一批热卖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当奶奶得知她捏的所有草编都作为手工艺品卖给外国人时,她更加开心,也更加积极地起草和辩论。
捏草辫看似简单,但现实中的“知识”非常大。没有长期的练习,一个人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球员。奶奶告诉我,当她六七岁的时候,她就开始从家里学习如何剪草辫,并且从未被落下。凡是下定决心的人都会得到一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项技能已经成为奶奶的“伟大技能”之一。为了保证草编的质量和信誉,奶奶非常挑剔和严格。她严格管理“五道工序”:选草、拔芯、浸泡、编织和修剪。例如,在拔芯过程中,细长、均匀、透明和白色的茎芯应从小麦茎叶束中选择。为此,奶奶亲自动手,耐心地一个接一个地挑选,然后把麦秆像珍宝一样分开捆起来,分开存放。说到编织,奶奶有很高的天赋。只要她看一看样品,她就会在心里明白,连同她自己的创作,她可以捏出10多种设计。坐在旁边看奶奶梳辫子是一种艺术享受。对我来说,这也是一段难忘的记忆。我看见她拿着浸泡过的麦秆,一根接一根地挤压、采摘、插入和编织。她好像在像凤凰一样跳舞。看的东西太多了。过了一会儿,地上长满了一串串金色的草辫。奶奶有节奏的优美动作,从里到外,散发出一个老民间艺术家特有的自信和神韵。
每到炎热的六月,当农村的“三夏”生产运动开始时,奶奶也一起进入“战争”状态。她日夜精心挑选麦秸。鉴于家里生产的麦秆短缺,奶奶与邻居讨论用帮手代替麦秆的方法,准备了一批批的“弹药”,然后投身到“主战场”,在那里切断麦秆的辫子。奶奶不仅质量好,而且速度快。一般来说,农村妇女一天捏一只手,这很好,她一天能捏至少两只(一只40米长的)手。每半个月左右,交货是集中的。每一个送货的父亲都兴高采烈地装满一辆旧自行车的车把和后座。看到这一幕,奶奶眉开眼笑,好像她已经在农田里收获了大丰收的果实。这辆车的草方格承载着她改善家庭生活的美好希望。
精致、独特。奶奶巧妙的编草赢得了当地供销合作社的青睐。老店员一看到奶奶的辫子,总是竖起大拇指称赞:“这是徐太太在西头街村偷的,还有一个是从西头街顶上偷的。”每次他们把奶奶的草编评为最高级别时,每个草编的购买价格都低于1.8美分,而奶奶的草编的购买价格高于2美分,这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奶奶的名声和口碑就这样在十里八村传开了。要知道奶奶在最困难的时候捏辫子对家庭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是不可能的,但她父亲在世时留下的一句话仍然挥之不去:“你必须永远记住你奶奶的大恩大德。”
自力更生和自我完善永远不会屈服于生活。奶奶的意气风发、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编草事业的热情,早已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羡慕和崇拜的情绪。当她向奶奶提出学会掐辫子的想法时,她握着我的小手,一遍又一遍地示范。她用一个小擀面杖把我粗糙的“处女作”弄平,然后用小剪刀完成,让它们看起来焕然一新。奶奶抚摸着我的头说:“不管你将来做什么,你都必须学会一门好手艺,才能过上好日子。”
作者(左)向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捐赠了《登攀》本书(拍摄于2019年10月)
在奶奶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们的兄弟姐妹注重学习和学习,在各自的领域里获得了技能和成就。我开始是一名农民记者,经过40多年在党的新闻战线上的艰苦工作,我已经成长为一名看门人和当地新闻媒体的高级编辑(专业和技术水平2)。先后获得“第十三届长江陶芬奖”、“全国文化大师和四大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2016年11月,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热情接待。去年年初,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我自己写的56万多字的新闻作品《《登攀》》(上册和下册)。如果奶奶知道今天年轻一代的杰出成就,她一定会在坟墓下开心地笑。
(作者是山东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主席)
[主编:方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