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春秋时期,晋国有人想杀死大儿子重耳,忠臣介子推护送他逃走。当重耳饥寒交迫晕倒时,介子推果断地割下他的大腿肉,烤给重耳吃,救了重耳一命。
流亡19年后,重耳终于回国,成为历史上被称为晋文公的君主,成为春秋时期的五大暴君之一。当他一个接一个地奖励那些在他流放期间帮助过他的人时,没有人看到杰子向前推进去接受奖励。原来介子推和他母亲隐居在山里。晋文公放了火烧山,逼着介子把它推出去。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但介子推仍然没有出现。大火熄灭后,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体在一棵柳树下被发现。晋文公把这两个人埋在一棵柳树下。因此,晋文公把火烧山被释放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禁止人们用火和吃冷食,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诚。第二年,晋文公和他的官员们穿着便衣爬上了山,向介子推致敬。他们发现埋葬介子推的老柳树死了,复活了。晋文公上前折好柳枝,把它们绕在头上以示敬意,并将柳枝挂在门外以示纪念。后来,它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习俗。
据记载,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东周战国时期,《孟子·齐人篇》提到一个被人们嘲笑的齐国人,他经常去东郭墓前讨要祭品。可以看出,扫墓在战国时期已经很普遍了。秦汉时期,扫墓祭祀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仪式活动。据《汉书·严延年传》年记载,即使严氏离开北京数千里,他仍会回到东海的清明园祭祖。他的行为反映了中国人崇拜祖先和关心亲戚的观念。
在古代,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在唐代,唐玄宗在《五礼》中列入了古代不包括在标准中的墓祭品。他明确表示,“在学者和普通人的家庭中,允许人们去坟墓,被包括在五个仪式中,并且总是例行公事是适当的”。他还写了一封信,把清明节定为当时的“五礼”之一。从那以后,学者和平民都把寒食节视为回归祖先的仪式节日。由于清明节离寒食节很近,人们经常把清明节推迟到清明节。鉴于民间冷食和清明节已成为普遍的习俗,政府以官方文件的形式规定清明节和冷食节将一起放假。
每到清明节,“田野里的路都是学者和女人,枣里的乞丐都是他们父母的坟墓”(见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诗人的作品也常常是由清澈明亮的冷食组成的,如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吾啼出一声,昏死树木”。在晴朗的日子吃冷食时,谁会哭泣。”魏的《寒食》:“清明节好吃凉菜,春天百花盛开。”杜牧的《清明上河图》甚至写下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可见,扫墓成为唐代一项重要的社会习俗。在清明节,人们会把酒、食物、水果、纸币和其他物品带到墓地,为坟墓开垦新的土壤或折几根绿色的新树枝插在坟墓上,然后磕头、敬礼和崇拜,最后吃酒和食物回家。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从寒食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清明节融合了这两个古老节日的精华,最终形成了以祭祖和清明节为中心,将寒食节的习俗与上思节的郊游等活动相结合的传统节日。宋代诗人高聚青在1949年写道
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仍然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民间节日。除了祭祖和扫墓,还有户外健身活动,如徒步旅行和放风筝。这使得这个节日不仅充满了最后的谨慎和追逐远方的伤感,而且还有一种享受春天的快乐气氛。除了祭祖之外,人们还可以在明媚的春光中漫步在绿色的山野,成为一种激励亲友、感恩和孝顺的方式。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指定清明节为法定假日。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将被关闭,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作者:贺为民)
[主编:田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