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艺术品位乃至幸福指数大有裨益。新皇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一些文化形态在“疫情”中找到了契机,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的升级和转型。例如,2月23日,全国八大博物馆在淘宝的工作室集体举办了“云之春之旅”。一天之内,近1000万人涌入,相当于法国卢浮宫附近一年的客流量。在生产端、消费端和流通端,文化消费的“动力”将得到充分释放。
在生产端发力。“对于一个熟练的女人来说,没有米饭是很难做饭的。”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必须从供给方面下功夫,认清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匹配度。例如,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挖掘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的优势,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生产端,将努力不断丰富文化供应。在增强人们获得信息的意识的同时,它还将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文化动力”。
在消费端发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起拉动和促进生产的作用。充分发挥消费的作用,一方面挖掘城市的创意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满足农村地区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近年来,乡村文化旅游、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造和蓬勃发展的乡村医院都体现了乡村文化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当然,不同地区居民的文化需求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不能“一刀切”,必须准确挖掘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化产品或服务。
在流通端发力。文化生产和消费不能“直通”。如何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良好的桥梁?这就需要在流通中努力突破有形或无形的“障碍点”。例如,政府应主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建设文化消费场所、平台和载体,努力发展文化产品的市场出口。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通过政策支持和税收补贴来降低文化产品的消费门槛。如果允许文化产品和服务流通,生产和消费将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
“网络文化”有很多事情要做,也有很多事情要做。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努力开辟文化产品新的流通渠道,更充分地释放文化消费潜力。自疫情爆发以来,各种“云服务”如数字阅读、艺术展览、在线展览、云课程、在线培训、互动活动等。为公众提供了种类繁多的优质在线文化产品和服务。继续推进“网络文化”的步伐,将在造福民生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中国儿童的文化自信。
为了释放文化消费的“力量”,文化产业从业者应该沉下心来,倾听基层民意。近年来,许多地方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如下乡、创建有游客强烈参与、体验和学习的夜游经济形式,如乡村主题夜游、民俗活动夜游、娱乐夜游、灯会、美食街夜游等。这刺激了文化消费的潜力。可以肯定的是,弥补基础设施的不足,提高文化产品的体验性、参与性和娱乐性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秦萍)
[主编:方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