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间,这些“云展览”值得一看。
在流行期间,原本丰富的线下“恩惠”活动不得不暂时停止。然而,课程被暂停,线下的“喜好”活动被暂时暂停,而在线上的“喜好云课程”被热情地打开。
3月26日,王建南先生参观了“云课”一期,向广大会员讲解了值得一看的“云展”。受疫情影响,自1月底以来,全国各大博物馆暂时关闭,并推出各种特色网上展览,帮助大家“看云”。网上展览如此之多,以至于人们不知所措。然而,哪些云展览有最干货,值得我们花时间去浏览?在王建南的指导下,每个人都可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王建南(笔名)是最受欢迎的嘉宾之一。他曾以《千里江山图》、赵孟頫书画作品展和“东京富士美术馆西洋画500年收藏展”为名,深受读者喜爱。果然,王先生访问“云班”的消息一出来,他就热情地报名了。最后,近300名读者听了王先生的“网上课堂”。
为期八天的四门课程“青睐云课堂”非常受欢迎。
自3月26日“好云课堂”启动以来,受到了“好”成员的热烈欢迎。目前,两个阶段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由王建南先生讲解值得一看的“云展”(内容见本版)。第二阶段邀请著名科普作家和动物园爱好者石化来解开“参观动物园”的正确姿势。
接下来,支持云类的活动将会非常丰富。今晚8点,第三节云课将继续由王建南老师授课。主题是“为什么生活不快乐,因为你没有读过苏东坡”。王先生将与他的“挚友”们分享这位生活在900年前的文学巨匠通过欣赏苏东坡的诗作和他的两幅传世名画而创造的诗画境界。
在第四阶段,著名科普作家、博物学家郭庚老师将向我们介绍观鸟的简史,分享他多年来观鸟的独特乐趣。我们住在北京有什么好的观鸟地方?北京周围隐藏着哪些观鸟胜地?我期待着郭庚先生的来信。
八天内有四节云课。如此密集的“云类”是否感觉到了大量的信息?感觉好吗?你准备好了吗?请扫描二维码,了解每期“云友好型教室”应用的详细信息。
什么是“云展”
首先,必须有一个目标
在流行期间,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推出了“云展览”。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众多选择面前,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高质量“云展”成为一门科学。
王老师建议,要想看到什么样的"云展",首先要有一个目标,"你喜欢什么样的展?"有些人喜欢瓷器,有些人喜欢绘画,更具体地说,你喜欢西方绘画还是中国绘画?我个人的经验是选择两三个博物馆作为固定的对象,在一定的时间内浏览。你可以根据你所在的地区选择当地的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如果你来自四川,你可以选择四川博物馆。如果你来自江苏,你可以选择南京博物馆或苏州博物馆。例如,我将选择国家博物馆和北京艺术博物馆。”
其次,这取决于展览的质量。展览应该以观众为导向,但不应该在追求时尚主题上走得太远,也不应该在观众周围走得太远。换句话说,一个展览是否好,是否有真正的价值,不能用参观者的数量来衡量。一个好的展览的评价标准必须是全面和多样化的。优秀的展览具有文化前瞻性,领先于社会和文化潮流,同时应把握时代脉搏。
王老师说他一直关注的三个博物馆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
其中,国家博物馆的“红楼梦文化展”和“——万代大师孔子展”被推荐给大家。目的是回顾陈仲展览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哲学上。
王先生还推荐了苏州博物馆的“吴氏四族”系列展、清代的“苏州潘氏收藏展”、上海博物馆的“美术的诞生:从孙王到拿破仑——”和“唐庙文物海虹——”及东开山范展。其中,“法国学术收藏展”中来自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和卢浮宫的85件珍品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它带来了17至19世纪法国最高水平的“学术”艺术。它们是由范·卢、普桑、弗拉·贡纳、大卫、安格尔、吴东、路德等大师创作的。它们涵盖了许多主题,如历史、宗教、风景、肖像等。他们系统地展示了法国艺术史上著名的“学术”艺术的发展、繁荣和转型过程。上海博物馆还有一幅从未展出过的昂格尔素描。
上海博物馆的“海的彩虹:鉴真文物展”和东开山的“唐赵体寺扇”不仅以珍贵的实物回顾了中日交流史上最著名的“鉴真东进法”,而且加深了中日两国的友谊。日本著名画家的作品也被用来表现一种跨越几千年的宽广情感和精神对话。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感情的最好证明。在疫情爆发期间,在国外搜索到的山川文字与当天展览的文物密切相关。网上展览和现场展览都试图表明,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从新世纪的古老历史事件中汲取面向未来的和谐力量。
此外,由于对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西方油画展的兴趣,王老师还关注了广东博物馆的公开号。作为中国美术馆的志愿者,他还关注了中国美术馆的公众人数和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公众人数,并在其中推荐了一个新栏目“一幅画的诞生”。“如果你对中国画感兴趣,你可以特别注意公开发表的系列文章数量。北京艺术学院要求画家告诉我们他创作一幅画的来源。”
观看“云展”时做笔记
王建南先生认为,在积累的文艺知识已经进入大门之后,就有必要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过程。“我认为应该冷静下来,仔细阅读和思考,做笔记,写下经历。”因此,边看云展边记笔记显然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学习方法。
在"风云班"中,王老师重点推荐了"全国优秀班"。这个专栏不仅提供文本、图片和其他内容,还分享精彩的音频和视频。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就历史、文物、考古、艺术等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热点学术问题发表了演讲,使人们受益匪浅。
王先生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先生为例,探讨青铜器“老虎伍兹”的功能。2018年11月,在海外遗失了158年的青铜老虎布什回归祖国,并于12月正式进入中国国家博物馆。2019年1月,他在国家博物馆的展览“老虎伍兹:新时代,新命运”中会见了公众。在古代青铜器中,“嬴”是极为罕见的,而青铜“胡颖”是唯一的青铜珍品。为了澄清“老虎伍兹”的具体用途,90岁的孙继胜亲自解释了“伍兹”的功能,并提供了一个顶级精品课程。
胡颖的方唇、圆底和三足都饰有无数复杂的图案。肩饰卷逵纹,上腹饰横S形斜纹,下腹饰瓦纹,足根饰饕餮纹。这是一件西周的青铜器。这件青铜器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管状流动。“流动”是
“瑛”是一个容器,用来装一种叫“郁金”的液体香料。据考古学家季孙先生说,在古代,人们相信神不吃人间食物,但特别喜欢闻香味。因此,他们把酒放进罐子里,用火加热,以促进酒精的挥发。然而,由于当时葡萄酒的低浓度和淡淡的气味,姜黄是特别添加,使味道更强,使精神愉快。由于已知的“虎类植物”数量很少,“虎类植物”的形状特别独特,因此极其珍贵,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这门课给了王建南很大的享受:“季孙先生讲了39分半钟,我一直在听,一直记得。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我觉得我的记忆特别深刻。我认为朋友们在听完音频讲座后也会采用这种详细记笔记的方法。我希望每个人都更加关注“全运会的好教训”。"
总之,对于我之前推荐的那些博物馆,王先生建议大家都应该关注一下,收藏一下,或者根据自己喜欢的展览类型,关注一个博物馆或者一系列的展览。他认为:“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关注和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获得和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这些是研究的结果。当然,与此同时,网络还提供了大量的文化教育课程、各种APP下载、音频平台等,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物、学习文化教育知识、欣赏各种博物馆的经典藏品。”
虽然“在云端看展览”有许多优点,但它仍不如在现场散步和看一看好。王老师说:“云就是在云上看展览的气氛。虽然你已经亲眼看到了,但你仍然和展品有一层距离,这是真实和不真实的界限。当你到达现场时,虽然挡住许多文物的玻璃罩仍然给你一种距离感,但这种真实的场景感是每个博物馆爱好者所渴望和迷恋的,永远无法被“云展”所取代。"
记录疫情
没有好的艺术作品能在匆忙中产生。
当人类遭遇逆境时,往往是艺术家创作的高峰期。新的皇冠肺炎疫情也不例外。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艺术作品。在这次"受宠的云课"中,王老师还挑选了几幅画进行点评。
安徽画家赵振华根据2003年抗击非典医务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创作的大型三重油画《抗击非典》,2009年入选“全国重大历史题材艺术创作工程”。在美术馆展出后,它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许多人永远不会忘记。王老师说,从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爆发到2009年春天创作完成,作者经历了从构思到表达的多年酝酿过程,凝聚了他的心血。
新冠状肺炎爆发后,不难发现许多与抗击新冠状病毒和“流行病”相关的艺术作品被“冲出来”。这些仓促完成的工程肯定不能保证标准。即使在创作时间紧张的情况下,赵振华《抗击非典》的一些作品也被反复模仿和复制。王老师说:“临摹的作品失去了艺术性和独创性。它们不是好作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和李兰娟是此次疫情中最常出现在媒体上的医疗卫生专家。因此,描绘这两个形象的艺术作品也出现得最多,但质量参差不齐。
比如院士的一幅素描,王先生认为它缺乏质感,造型也很不准确。与真人相比,这幅画中的李院士显得苍老而皮肤干燥。李兰娟院士皮肤又干又湿,因为她是南方人,在杭州住了很长时间。“那么我说的是高水平吗?高级意味着准确地画出一个人的形象。长脸,圆脸,瘦脸,厚脸,瘦脸。如果你的鼻子更高,嘴唇更薄,你必须画得准确。第二是画纹理,无论你是素描还是油画,都要表现纹理,通过皮肤你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年龄。更高的要求是能够看到这个人属于什么样的皮肤,是干性皮肤还是干性皮肤
在王先生看来,在防疫期间给医务人员画画和表扬是好事,但不要急于去画。“完成一幅好的肖像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能说我今天晚上一兴奋没睡就画了它。你可以画出来,留给自己欣赏。但你不能就这么发表。我认为这是对这些在前线战斗的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的不尊重。你可以自己享受,不要急于出版。无论你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人士。”
钟南山院士的作品更多。王老师还选了几部作品进行评论:
根据照片画了一张草图。王先生认为这是在画一只老虎和一只猫。这种画,无论好坏,从艺术角度来看都不是创作。在另一幅国画作品中,王老师觉得它缺乏艺术性,成了一张海报,却没有海报的装饰效果。“说了半天有好处啊?当然有好的。你会发现这些好作品是在这段时间里出现的。疫情爆发已经快两个月了。好的作品需要时间来慢慢地画和修改很多次,但是我们刚才看到的图片并不好。它们是在疫情爆发后不久发表的。匆忙生产艺术品是不可能的。”
钟南山院士的《水墨画》是王教授的佳作,“画得很好,画出人物脸部的明暗。这也显示了钟南山院士在疫情关键时刻的庄严面容和良好表现。然而,这幅画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不够准确。然而,就人物造型而言,这幅水墨画非常完整,五个面部特征之间的匹配非常一致。画家还充分利用了笔的特点,用硬笔反复摩擦来表现皮肤的纹理。他善于利用笔的特性,这表明创作者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材料的特性。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他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技术优势。”
另一件作品也很受欢迎(见左图):“这件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人们会认为这是钟南山院士的黑白照片,但实际上是一幅素描。这种精细的绘画方法被称为“摄影现实主义”,是由美国艺术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关键是要画得像,这幅画是最好的模型。这幅画花了很长时间,慢慢地磨出来,一步一步地涂上墨水。为了显示脸部明暗等级的逐渐变化,它的形状也非常精确。很难画出充满泪水和水的眼睛。因此,通过比较这些肖像与钟南山院士为主题,我们可以比较哪些作品是流行的。”
天津美术学院退休教授也因其雕塑《钟南山院士》而受到王教授的称赞:“他特别擅长用铅笔表演。他注重西方素描,但又加入了中国水墨画的肌理表现手法。另一幅是中国国家画院的王珂先生画的钟南山院士的画,我很喜欢。让我们来看看他画的钟南山院士,他的画非常客观冷静。他的灵感来自钟南山先生的一幅画,但他在表达人物的举止时并没有画老虎,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画出了人物现在的眼睛。整体形象仍与照片非常相似,但他改变了钟南山院士的状态。照片中不再是亲切友好的样子,而是谨慎而威严的态度。我认为一个创作者当然可以参考要描绘的真实人物的照片,但如果有这样的升华和改进,这才是一部好作品。”
肖像应该抓住人物的灵魂
王老师认为一幅好的肖像应该抓住人物的灵魂。灵魂来自他的思想,通过他的眼睛。只有当画家进入与所画对象同步的状态时,他才能创造出他眼中的样子。达到这一步的前提是在升华之前正确地画出整个图像。
“中国古代画家画的肖像有两种。一种叫做“肖像”,描绘真实的人。另一个是从记忆中汲取。在你研究了真实的人之后,你才开始创造。此时,你不是面对真实的人,而是根据你自己的记忆画出物体。当你面对一个真实的人时,你可以参考你所画的草图,但是最终的创作过程必须是从记忆中画出你自己的形象。人物的外貌和服装不必非常具体和逼真,但只要大致了解一下就够了,但应该掌握整个面部的特征,尤其是人物的表情和举止。”
“西方绘画从14世纪的文艺复兴发展到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历代画家花了近500年的时间才想出一种非常完整和完美的描绘肖像的方法。首先,当画肖像时,人们不应该想象和记忆,而应该描绘真实的人。这与中国传统绘画完全不同。西方肖像画是画真实的人,并试图抓住对象的表达。最终,艺术家自身的水平仍然决定着他能否画得好。如果一个画家找不到模型,不能和真人一起练习,他能画谁呢?只画你自己。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经典肖像作品中有相当多的自画像,这就是它们产生的原因。例如,梵高画了许多自画像,因为他很穷,雇不起模特,或者人们不愿意为他做模特。伦勃朗的家庭在他的后半辈子面临着巨大的财政问题,所以他不得不为自己画更多的画。
文/本报记者张嘉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