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4月1日电(记者丁林)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4月1日审议通过《嘉峪关市黑山岩画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也是甘肃省第一部岩画地方性法规,也是嘉峪关市历史文化保护领域的第一部法律。
甘肃省嘉峪关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贾培成1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黑山岩画是黑山崖浅岩画的全称,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嘉峪关市黑山峡谷陡峭的悬崖上。这个时期从战国一直持续到明朝。它们是目前在甘肃发现的最大、最丰富的岩画。它们主要由20多种文字、舞蹈、宝塔、动物、狩猎等组成。共有212幅岩画,面积约12.577平方公里,对研究古代西北民族的生产、生活、民俗、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981年,黑山岩画被甘肃正式宣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正式宣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暴露在外的黑山岩画生态环境脆弱,受到自然侵蚀和人为因素的破坏。此外,公众保护意识薄弱、管理手段单一、执法依据不足和保护措施不足等问题导致黑山岩画经常遭到破坏,并迫在眉睫地消失了。”程表示,通过制定地方法规,加强对黑山岩画的保护和管理,同时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法律保护,刻不容缓。
贾培成表示,《条例》体现了地方特色,强调地方立法“小而精”。有23篇文章没有章节。《条例》定义了黑山岩画保护的适用范围、保护对象、保护原则、保护机制、保护机构的责任、研究和利用、禁止性法规和相关法律责任,反映了地方立法的简单性和实用性。
布拉克山岩画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记录画,涉及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宗教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学科。它的雕刻时间跨度很长,被称为石头上描绘的“历史书”。
《条例》还提出了“数字化”保护,建立黑山岩画保护检查制度,聘请文物保护人员开展调查、监测、检查等日常管理工作,建立黑山岩画保护档案,运用先进技术,实现数字化档案。(结束)
[主编:元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