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文化焕发时代活力(墙内看花)
又是一年,赏花时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民俗,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众多的诗歌和游春图中看到赏花的盛况。几千年后,人们对春天赏花的热情不但没有减退,而且网上直播等“云”赏花形式也更加令人耳目一新。它们也给乡村旅游带来了火,催生了“赏花经济”,为赏花文化注入了时代内涵。
在古代,赏花是一种审美活动,有广泛的受众,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不需要像汽车、宝马或锣一样开车。谁要是有一颗不错过春光的心,谁就可以称之为朋友,亲近大自然。唐代诗人杨巨源在《城东早春》中写道:“诗人景清在春节,绿柳和黄柳分布不均。如果你呆在森林里,花儿开得像锦缎一样,你出去的时候就会看到花儿。”在诗中,上林园是指长安城的皇家园林。在唐代,每当花园和春天的鲜花盛开的地方,长安城的街道是拥挤的。花像云,人也是。南宋学者吴为新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梨花如风,清亮,游子半出城寻春。”梨花盛开,苏州一半的人会出城寻找春天的花朵。可见,在古代人的生活中,赏花是一种流行的审美活动。
古代文人和名人经常对花卉表现出高雅的兴趣。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兰亭吉雅。三五好友聚会的何春京明,开始在惠济山脚下饮水,王羲之创作了著名的文章《兰亭集序》。《雨后游六桥记》年,明朝的袁宏道写了一段关于春游的话:“中午过后,你和你所有的朋友去三桥。落花堆积在一英寸的土地上,很少有游客.你所有的白人朋友都去吃饭。少点累,躺在地上喝酒,面对面的陪着花,多点漂浮,少点唱歌,多点乐趣。”春雨过后,元恭和他的朋友们去了西湖,脱下外套,低下头,醉醺醺地躺在花丛中,数着飘落在脸上的花瓣。大多数人喝了一杯,而少数人唱了一首歌。这种自然闲适的感觉是西湖春色的补充,留给后人。
赏花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宏大的景观,延续了几千年,这与我国独特的文化情结密切相关。在古代的观念中,昼夜的交替产生阴阳,阴阳的变化促进万物有规律的运动。根据《素问》,“阴和阳是天地之道,万物之道,变化之母。”然而,冬天隐藏着春天,春天是阴阳变化的转折点,万物重生。因此,它被赋予了新的、充满希望的文化意义。正如萧统《纂要》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今年春天,尽管新皇冠肺炎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人们在春天赏花,但人们赏花的热情并没有降低,他们正在透过云层赏花。武汉大学赏花频道开通后,一分钟内就吸引了30万名赏花网友。重庆市政府开通的观花频道甚至创下了70万人同时在线的记录。先进的技术手段,如5G高清直播,给了鲜花一种新的形式。
近年来,一系列关于花卉的书籍如热蛋糕般畅销并广受欢迎,这反映出人们对花卉的欣赏正从审美层面延伸到科学认知,植物背后的秘密吸引着喜爱花卉的人们进一步探索。像《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 《草木有趣:跟着二十四节气过日子》 《美人如诗,草木如织:诗经植物图鉴》 《花卉:一部图文史》这样的书籍结合了古代诗歌和植物学知识,还有一些把节气和民间活动结合起来,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审美化的追求。赏花文化正显示出新的活力。
范天佩
[主编:田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