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始终把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并迅速启动了联防联控机制。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和蔓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与瘟疫斗争的历史。只要人类社会存在,这场斗争就会继续。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流行病的发展也是如此。《吕氏春秋》有一句谚语:“凡事必有欠缺,极端的事情必须扭转。”当事情发展到极端时,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张载在《正蒙》中说:“有大象,就有权利;如果有权利,那将是相反的。”如果有反对斯里兰卡的敌人,他们将会和解和解决。“对”是指矛盾的对立面,“敌意”是指对立的斗争,“和谐”是指对立统一的平衡与和谐。这两种气相互同情,并有一个形象。一旦有了图像,就会有它的反面。如果有对立,就会有对立的运动。因此,会有一场斗争。斗争的结果是形成平衡与和谐的统一。
面对这一流行病,我们必须保持积极、乐观、自信和开放的态度。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人的价值,高度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精神,强调我们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人,既不能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物的奴隶。《孝经》说:“天地之性是人所珍视的。”我认为在天地之间的各种生活中,没有什么比人更高尚的了。荀子进一步解释“人是宝贵的”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命,草木有生命而无知识,动物有知识而无正义,人类有气、有生命、有知识而也有正义,所以世界是最宝贵的。如果力气不如牛,如果走路不如马,如果使用牛和马,为什么?”人们可以被分组,但他们不能。“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人之所以不同于一切事物,是因为人有道德和智慧,也因为人有主体性。尽管目前人类对新冠状病毒的理解还不完全,但我们相信我们最终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克服这个困难。
古人认为,在天地之间,“只有人类才能不经意地触摸到天地”,显示了对人类的重要性。天地创造万物,但人类可以因为他们的主动性而与天地并置。因此,“人”、“天”、“地”被称为“三才”。擅长"统治天地"的人可以参与天地万物,从天地之道中汲取法则并为他人所用。《荀子·天论》说:“天有其时,地有其物,人有其药,丈夫是可以参与的人。”这就是我的意思。
在《礼记·礼运》,人们说:“人是天地之心。”“立心天地,立命活人,去圣处继绝学,开千古太平”,是北宋思想家张载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立心天地”是指建立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体系。他认为一切活动都是心的表现,心的运动和变化会影响宇宙的变化。人在宇宙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所以人们必须一直培养自己,而不是放松。
“人是宝贵的”并不是让人们任意支配一切,而是提醒人们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以便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发生和发展,而不是人为地干涉自然。万物都是由天地结合而成的,人类也是由天地结合而成的,但这东西真的与众不同。因此,人们应该有自我意识来控制自己,这样他们才能与万物和谐相处。面对疫情,我们人类能做的就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为天地造心”要求我们不断审视自己,坚持中庸之道。被称为“16字心传”的“人的心只有危险,道德的心只有轻微”。但本质是唯一的,它是儒家乃至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之一。一言以蔽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心是危险的,不可预知的,而陶的心是微妙的,难以理解的。一个人应该全心全意、真诚地坚持正义之路。《十六字心传》源于尧、舜、禹的退位故事。这既是培养道德的一种方式,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方式。它以“道与心”传达了“调心”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意识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圣贤历来重视修身养性,以提高道德意识、精神境界、理想人格以及“人心”与“道德心”的统一。在这个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不仅要强身健体,关注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还要陶冶情操,关注精神生活的成长,提高生活质量。我们不仅应该尽力延长自然生命的长度,而且应该努力提高精神生活的高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享受真正幸福的生活。
(作者:楼宇烈,系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
[主编:田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