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赢得了“宣德”的伦理价值,这与儒家的“仁义”道德是不同的。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古代文人和文学传统也有重要影响。这个问题需要从哲学到文学进行彻底的探索。
刘备在《道德经》出现了三次。第十章说:“刘备生了动物却没有,他不为了自己而依靠动物,也不为了自己而杀死动物。”本文直接阐释了“自然之道”的三个主要道德品质,即“生而无,为不依赖,为不杀戮而成长”。第51章说:“对道的尊重、美德的价值、丈夫的生命和莫总是自然的.生而无之,为不倚仗,久而无戮,名曰玄德”本文除了重复前三种德性之外,还指出道德性的核心本质是“不为秩序而为自然”。第65章说,“对楷书的共同理解是指刘备。刘备太深了,太远了,离东西太远了,然后连路都太平坦了。”前“玄德”是指圣人修身养性的品德。后者“刘备”描述了陶德性的特征和功能。由此可见,老子的《宣德》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自然之道的功能和德性。它既包括自然物的功能,也包括人类的美德,可以统称为“自然的美德”。
“玄德”的作用在于它是沟通“天”与“人”伦理价值的桥梁。这不仅是老子选择“玄德”的目的,也是“玄德”独特的文化价值。老子说《道德经》的根本目的不是“道”,而是“德”。对修行者来说,“道”只是“道德”的客观基础。理解和掌握自然之道的目的是培养自然的道德。老子之所以不辞辛苦地建立“玄德”的伦理观和价值观,是为了在“天道”和“人道”之间架起一座伦理观和价值观的桥梁。他希望用“天道”来规训“人道”,用理性去理解自然之道的本质,去“陶昕”、“玄览”万物,去实践“宣德”的德性,去把人性还原为自然的“自然”和人的“自然”。
老子所引的“玄德”,作为沟通天人、天人合一、实现天人合一的伦理价值,不仅是一种哲学、伦理学、价值论和实践论,也是一种影响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文人和文学的文艺理论。其核心影响在于,“玄德”以其对中国古代文人道德观的影响,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审美境界的形成。早在《尚书》,“德”既有天地之德,又有人生和社会之德。然而,自老子标上“刘备”和孔子赞上“仁义”之后,儒道两家对立的伦理道德学说逐渐形成。道家学者一般用“宣德”和“天德”来表示他们所遵循的自然美德,而儒家学者一般用“明德”和“道德”来表示他们所遵循的仁义道德。就古代文人的个人生活修养而言,这两种“美德”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绝对对立和禁止的。他们不仅以“明德”精神培育了儒家的仁与德,而且以“宣德”观念培育了道家的自然道德,形成了“儒道互补”的双重道德人格,形成了兼容“入世”与“出世”的人生观。这种兼容互补的人生观赋予了许多优秀学者独立的人格。他们总的来说是“以生的精神为加入世贸组织做贡献”(朱光潜)。他们真的有天地之义和日月之光。这种道德人格状态表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既有对“名德”的家乡情怀和道德境界的感召,又有对“玄德”的宇宙情怀和天地境界的感召。
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高层次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超越了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从而达到人生的审美境界。道德境界相当于儒家的“仁义”境界和“行为正义”境界。天地境界相当于道家的“道德”境界,“其行为乃天之事”。他说:“我们把天地境界,用道家的话说,叫做道德境界。第《庄子·山木》条说:“浮于道德”,“浮于万物之祖,无物之物”,这就是“道德之地”。这个所谓的道德城镇正是我们所说的天地境界。”冯明确指出,庄子所谓的“道德境界”实际上就是“天地境界”。儒家的“仁义”道德境界和道家的“宣德”天地境界都是超功利的,都是审美境界。然而,与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自由与平等、无私与无我、超越世俗、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独立与不羁的审美精神相比,“刘备”性格所产生的天地情怀和境界,无疑是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在文学史上,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及其作品都是“玄德”与“明德”结合的生动体现。他们不仅以写家庭、国家感情和道德生活而闻名,还以他们永恒的天地情怀和天人合一之歌而闻名。苏轼是最突出的。他不仅坚守儒家的家国情怀和道德境界,而且始终呈现出宇宙情怀和天地境界。24岁时,他在他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生活就像无处不在的了解一切。这应该就像在雪和泥中飞行。我不小心把手指和爪子留在了泥上,洪又飞回来了生活就像洪飞一样,只是一次自然的飞行。他在34岁时写下了《泗州僧伽塔》,这首诗是这样的:“我可以自由地沉浸在我自己的私人快乐中,即使一个人没有任何厚度的欲望。当你随风而去的时候,耕作田地和修剪田地以获得雨水和阳光会让你感到愤怒。如果每个人都被允许祈祷,事情必须一天天地改变。”天堂是无私的,人类的欲望是私人的。如果每个人都向神祈祷来满足自己不同的欲望,那么天堂就太忙了。因此,人类必须顺应自然天道。苏轼的名句“人有喜怒哀乐,月亮有它的沉浮,月亮有它的沉浮,过去的事很难完成”,“人生有雨有雾”,“没有阴晴圆缺”,“长恨此身不在我,何时忘大营”等等都是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特别是,《赤壁赋》说,“把蜉蝣送到天堂和地球是沧海一粟。”我为自己的生命哀悼片刻,欣赏长江的无限。“而且,在天地之间,任何东西都有它自己的主人,如果我没有它,我一毛钱也不会拿走。然而,河上的清风和山上的明月是耳朵的声音,眼睛的颜色,造物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储备,以及我们和我们的儿子之间的和谐。”这是一首灵魂之歌,它将自我融入世界的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文学是灵魂的镜子。“玄德”所构筑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是中国古代文人天地情怀的精神源泉。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天地境界超越了儒家仁义道德的社会审美价值,走向天人合一的“无我之境”。在以物观物的快乐中,作者走向了“天地与我同在,万物与我同在”的审美境界。这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文化精神和文学作品,极具民族特色。
(作者:胡立新,系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主编:田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