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遗产共同借船航行
《浮生六记》的这个版本展示了“国际范”
近年来,歌剧新剧数量的增加与市场预期的不尽人意之间的反差逐渐引起了歌剧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然而,昆曲《浮生六记》的新园林版本因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而备受关注和赞誉,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该剧改编自清代苏州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由苏州郑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是苏州姑苏区人民政府与苏州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合作创作的一个创新性的“戏剧”文化项目。自2018年7月7日晚首映以来,它已经演出了100多场。其传播策略基于国际视角,主要体现在“引进”和“走出去”两个维度。
为了在国内外发展和吸引更多的潜在观众,该剧在主题选择和呈现上独树一帜。在剧中,沈父和云娘是表亲。因为一碗粥,他们结了婚,住在苏州的沧浪亭,像烟花和神仙一样诗意地生活。苏州的沧浪亭、虎丘、醋岸巷、洞庭寺、苍米巷、万年桥和太湖都留下了足迹。去一个真实的地方寻找几百年前发生的真实故事是这部戏的一大吸引力。同时,这部以婚姻爱情为主题的戏剧与昆曲中常见的才子佳人传说完全不同。它不仅不同于《牡丹亭》,《长生殿》,《浮生六记》通过感觉天地来使神哭泣,而且不同于《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浮生六记》由于皇权和国家而被切断。它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他们是“一生中的一个人和两个人”。然而,它不是普通的——。在封建社会,女人的门不开,两扇门也不开,沈父鼓励他的妻子打扮成男人,和她一起出去看灯。在小地方,它闪烁着中国戏曲中罕见的现代光。“世世代代做夫妻”以“无头爱夫妻”的悲剧告终。它看起来平静而轻松,但实际上它包含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悲剧因素。此外,自从林语堂的英文译本于1935年出版以来,《浮生六记》已被翻译成德语、法语、丹麦语、瑞典语、日本语和马来语。译者和翻译作品在西方世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这是他们吸引外国观众和打开国际渠道的重要前提。
昆曲《浮生六记》花园版的表演场地是故事发生的地方之一,也是苏州最古老的花园式沧浪亭。在该剧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苏州园林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是“双重遗产”,极大地提升了该剧的文化内涵。表演不是固定在花园里的一个场景,而是让观众随着角色的情节一步一步地移动。这种沉浸式体验与静坐剧场的表演完全不同,静坐剧场让观众的替代感和参与感倍增。此外,园版昆曲0103010还针对不同的天气条件设计了晴天版和雨天版,针对不同的观众需求量身定制了套餐版,并陆续在场馆外开展策划会议、故事、鉴赏会议、苏式生活展览、儿童体验营等主题活动。然后在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开发旅游线路表演和系列文化创作,将戏曲、文化创作和生活有机结合。这种多渠道的推广模式也是该剧的亮点之一。
作为一部即将诞生的新剧,主要创作团队从创作之初就十分注重其“国际风格”的培养。看国内的歌剧表演,很少有人在现场有英文字幕。即使有,翻译质量也不均衡。这是严重影响中国戏曲“走出去”的重要原因之一。昆曲0103010的花园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中文和英文字幕已经安装在花园里的许多表演场所,或者嵌入
许多中国戏曲经典剧目已经流传了几个世纪,但在西方国家仍不太出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暴露的太少了。昆曲0103010的花园版是不同的。当它出生不到一岁时,它已经赢得了出国并在世界舞台上表演的机会。2019年7月,该剧被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主办的“聚焦中国”评选,并受中国文化旅游部外联局委托,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上亮相。它还代表苏州在法国巴黎进行文化交流。
昆曲0103010的花园版不同于近年来的许多新剧。虽然它不是一部有着传承血统的经典歌剧,但它的声音范围还有待提高,目前高昂的票价也让一些观众望而却步,但它的“引进”和“走出去”的传播策略确实独特而巧妙。特别是在今天“花束也怕深巷”的文化多样性中,值得借鉴其他戏曲和戏剧。
朱令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