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欧洲人对口罩“脱敏”的背后
新华社,伦敦,3月21日-随笔:在欧洲人面具“脱敏”的背后
新华社记者桂涛
要衡量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面具可能是豹子的一瞥。
随着欧洲成为新流行的肺炎的“中心”,意大利人已经放弃贴面,英国人也不再去酒吧看足球了。这场“二战后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正在改变越来越多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对戴口罩的态度。如今,在欧洲的街道上戴口罩已经不再吸引那么多陌生的目光,这暂时让许多本地华人和海外华人放下烦恼,外出时戴上口罩。
欧洲是外科口罩的发源地,但是大多数欧洲人从小就被教导只有病人才需要戴口罩来防止感染。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许多欧洲国家,如德国、英国和意大利,都发生了歧视和虐待戴面具的中国人的事件。一名瑞士国会议员也因在议会会议期间戴口罩而被驱逐,理由是“扰乱会议秩序”。
Neeld,一个70多岁的英国人,告诉记者:“在英国,只有三种人戴着面具:——名医务人员,建筑工人和强盗。”显然,他不熟悉20世纪初西班牙流感流行期间,欧美人戴着口罩抗击疫情的历史。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面具逐渐从欧洲人的集体记忆中消失。因此,“戴口罩防病”和“戴口罩就是病人”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冲突。
但是现在,随着流行病中心的转移和中国出现的抗流行病效应,欧洲人对戴口罩的态度在不断变化。尽管在镜头前戴口罩的西方政治家仍然很少,一些人仍然嘲笑戴口罩,但疫情的持续恶化和媒体的密集报道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戴口罩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在欧洲越来越多的人戴口罩。
这样的变化让人感慨万千。在当今高度发达的全球化时代,应对这一流行病需要各国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并在全球范围内分享更多有益的经验。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给认知变化和向他人学习增加了困难。这种困难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克服的。
在疫情期间,口罩一直在中国和欧洲之间流动。在中国疫情爆发之初,在欧洲的海外华人购买了口罩并将其捐赠回中国。既然欧洲的疫情如此严重,中国也相应地向许多欧洲国家提供了防护材料,如口罩。危机时期的相互帮助加强了中欧之间的信任。戴面具也超越了文化差异,逐渐成为真诚交流与合作的又一结果。
“全球化概念的发起人之一”,英国社会科学院成员马丁·阿尔布尔曾经说过,全球化的驱动力不仅是商品和生产的交换,而且是知识的交换。欧洲人对面具的逐渐脱敏为这一判断提供了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