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超算等前沿科技,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防震减灾中
捕捉地震,用上“超级大脑”(解码)
核心阅读
如何提高地震监测和风险防范能力?近年来,尖端科学技术经常出现在与地震相关的研究中。
通过对历史地震数据的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智能地震”可以监测微弱的地震波信号,并在两秒钟内报告地震参数信息。借助超级计算机,灾害模拟评估具有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精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的防震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地震发生在何时何地?震级是多少?当值时,杜光宝和他的搭档,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快速报告员,应该在大约10分钟内检查地震参数信息,纠正自动快速报告结果并给出正式的快速报告。
杜光宝的工作周期是24小时。"值班日是不眠之夜。"他说,每当地震来临时,自动快速报告系统就会启动,他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当大地震后余震频繁发生时,该中心的快速报告人员将被全面部署。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给出地震参数信息?现在,一套人工智能全自动地震监测系统——“智能地震”,有望为地震实时监测提供新的手段。
深入学习历史地震数据,可以在两秒钟内计算位置等参数。
中国科技大学张捷教授的团队与中国地震局合作完成了“智能地震”系统。自2018年12月以来,“智能地震”系统已在中国地震局投入试运行。它与四川和云南地震台相连,实时处理两地100多个地震台的数据。根据2019年446次地震评估结果,发现“智能地震”系统与专业人员人工计算处理的结果非常接近。研发团队还利用“智能地震”测试了俄克拉荷马州的相关地震数据,地震定位误差在4公里以内。
“智能地面运动”是一个人工智能软件系统。张捷说,与传统的监测系统不同,它具有深入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记忆中收集的数百万地震数据和地震学理论,快速处理正在发生的地震数据。例如,传统的监测系统是一个简单的理论专家,而“智能地震”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记忆的理论专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相当于所有地震学家一起工作,处理地震数据。"张捷说。
由于能够不断“学习”历史地震大数据,“智能地震”开发了一双用于监测地震的“金眼”——,能够有效去除各频段的噪声,识别能力强,从而监测微弱的地震波信号。传统的监测系统一般处理3级以上地震,而“智能地震”可以报告1级以上地震的信息,从而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张捷说,小地震可能是大地震发展的前兆,能够自动识别它们是地震监测的一个重要突破。
准确定位地震和推断破裂机制是地震监测的难点。“智能地震”系统可以直接从地震波形中记录和推断位置和深度。同时,借助强大的内存数据库,系统可以在1-2秒内计算出地震的位置、深度、震级、震源机制等参数。
“两秒钟内的结果”是什么意思?张捷说,地震后早期报告信息可以对尚未到达的地区发出预警,从而为公众采取保护措施和政府确定救援计划提供宝贵的时间。
在试运行中不断完善,已达到常规监测的技术指标要求。
国际科技界一直密切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张捷坦率地说,这可能确实是人工智能系统的不足。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影响,在实际操作中,科研人员将人工智能与传统的计算方法相结合进行分析。如果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监控系统可以分析差异的原因并确定最佳结果,“不会比传统方法差”
“我们希望提高系统的操作能力,完成一些不能手工完成的事情。”张捷表示,经过一年多的测试和运行,“智能地震”系统已经达到常规地震监测和地震预警的技术要求。“将来,该系统需要长时间的试运行和改进,才能取代24小时值班人员。”
模拟模拟系统等新技术有助于灾害评估更加准确和快速。
近年来,除了人工智能,一系列尖端信息技术也被应用到地震相关研究中。
地震后,城市的哪个区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破坏程度如何?传统的方法是依靠人工调查来调查和统计各处建筑物的损坏状况。经过六年的研究,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林旭川开发了一个模拟系统。该系统依靠关键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如房屋高度、结构类型和建设年份,对城市进行快速和精细的建模。只要输入监测的地震数据,就可以快速生成该地区房屋的震害分布图。
"现代城市系统非常复杂。地震中个别桥梁的损坏可能会影响半个城市的交通。”林旭川表示,结合实时地震监测数据,该模拟系统可以初步给出震后第一时间的城市受损情况,为救灾救援提供决策参考。除了实时灾后评估,模拟系统还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支持。林旭川介绍,通过该模拟系统,科研人员模拟了不同震级地震发生时的情况,给出了各种房屋的破坏状态,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提供了完善的建议。例如,应该在哪里以及有多少个避难所、消防站和医院。
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和模拟精细化程度的提高,林旭川觉得普通的计算系统不能满足要求,必须依靠更快更强大的超级计算机或云超级计算平台。有一次,他想对一座城市的巨型建筑进行精细的弹塑性模拟分析。如果他使用日常计算平台,可能永远也不会成功。可以放在“天河二号”上,几分钟后结果就会出来。“抗震救灾的每一秒都是宝贵的。使用超级计算机可以赢得更多时间。”林旭川说道。
通常,大地震影响不止一个城市。分析该地区城市群的震害对协调救援资源非常重要。然而,大面积、细粒度的动态仿真对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旭川认为,超级计算机将成为智能社会的重要战略资源,它的应用将为模拟地震灾害提供一个飞跃的机会。
■记者笔记
最好使用新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我们对地球内部的地质结构和应力变化了解不够,不能直接进入地球内部观察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问题。
但面对潜在的地震灾害风险,我们不仅可以被动应对,还可以做好准备。
无论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监测地震,尽快发出预警信息争取保护时间,还是利用超级计算机做好城市地震精细规划,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冷静地面对灾难。我们还可以通过制作可控的人工震源等方式,主动出击,推断地下情况,发现地震的“脾气”,提高反应水平。
普通人不容易直接感受到地震科技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