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2019年底,新皇冠病毒在我国猖獗。全国人民采取了各种有效的防疫措施。从今年3月初开始,春耕生产秩序将逐步恢复。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在古代,农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所以皇帝特别重视春耕。
每年春天开始后,他们会在特定的耕地区域亲自示范犁地,号召全国人民积极犁地。这种特定的耕田可以称为“玩耕田”,而皇帝进行的示范活动可以称为“亲耕仪式”或“耕田仪式”。根据中国考古学家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早在商朝,就有皇帝耕田的仪式。通过对西周早期丁丁铭文的研究,发现皇帝的亲耕仪式已经比较完备。根据战国儒家经典《穀梁传·桓公十四年》,在春耕期间,皇帝亲自耕地,以崇拜农业之神。根据汉代散文《礼·月令·孟春之月》,在第一个月,皇帝会选择吉祥的日子向神献祭,并亲自耕地,来回耕地三次,而王子耕地五次,酒泉官员耕地九次。在这里,农业之神是神农,他发明了农具并教祖先种植谷物。皇帝的亲耕仪式是历代传下来的,在明清时期更为具体和丰富。
据92卷《大明会典》号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第二年二月,于洪武在南京南郊筑仙农坛,每年祭祀农民,自己耕田。永乐皇帝朱迪在北京修建紫禁城时,他模仿了南京先农坛的规则。永乐十八年,他在正阳门南端西侧修建了一座山河祭坛,其中包括一座供皇帝更衣的庙宇、三块耕地、一个位于耕地北面的观景台,以及一个存放皇帝亲耕地生产的粮食的神仓。后来,当他登上王位时,皇帝们被要求来这里举行亲耕仪式。明代万历四年,山川坛更名为仙农坛,为清代所采用。
咸农坛的亲农仪式是明朝皇帝礼仪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史》年第49卷记载了弘治元年皇帝亲耕仪式的具体规定。其中,参与支持农业活动的官员需要提前禁食。北京官员提前进入皇宫,将犁和种子交给皇帝检查。耕礼开始时,户部大臣和和顺天府的官员向皇帝下跪,献上他们的宝剑和鞭子。皇帝一手拿着鞭子,一手拿着何磊犁了三次田。顺天府的官员紧随其后,播下了种子。后来,皇帝把何磊和鞭子还给了官员,然后登上运动场北面的观景台观看官员犁地。亲耕仪式完成后,官员们向皇帝庆祝仪式,皇帝也给参加仪式的人奖励。上述记载反映了明朝皇帝和国王实行耕田的一般过程。
清朝皇帝也非常重视耕前仪式,甚至规定在鲜农坛举行耕前仪式之前,他们应该在丰泽花园排练。丰泽花园位于西苑(现中南海),由康熙皇帝建造。它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和推动农业和桑树活动。康熙皇帝也亲自耕地。“丰泽”意味着好天气和好收成。根据《清会典》记录,丰泽花园有1/10亩水田和3/1亩耕地。在第《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第8 《丰泽园记》卷中,甘龙皇帝解释了这里三亩土地的用途,即他的父亲雍正继承了他祖先的遗产,虔诚地朝拜上帝
上述活动相当于排练。28日,天气阴雨绵绵。光绪皇帝在早上6点钟到达中和殿。翁同和和其他人事先在等他。在紫禁城里已经准备好了耕前仪式用的犁、鞭子和种子箱。光绪皇帝检阅了祭祀农神的仪式,然后视察了各种农具。29日,当天气转多云时,光绪去仙农坛参加正式的亲农仪式,并于上午5: 30到达仙农坛。光绪皇帝首先走上神坛行礼,然后在太岁殿烧香,在衣帽间换衣服,换衣服后吃东西。大约6点15分,光绪皇帝下令开始耕田仪式。贵族们各就各位,站得很好。皇帝亲自穿上他的龙袍。在排练模式下,官员们跟随并翻了四次地。
在明清时期,皇帝用3/1亩耕地来举行仪式。那么,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面积作为皇帝专用的耕地面积呢?根据分析,一亩土地分成三部分实际上是十三个部分(1亩=10分)。在古代,十三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主要是献给皇帝的。“十三”可以指土地。例如,在明朝,中国有13个首席秘书。“十三”也可以指皇帝专用。例如,古代许多皇帝佩戴的腰带包括13个玉环。另一个例子是明朝的16位皇帝,其中13位被埋葬在昌平的天寿山脚下。皇帝演示春耕每亩三块地,这不仅意味着耕地应该只由皇帝使用,而且皇帝呼吁全国人民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在自己的领土上进行耕作活动,以利于明年的收获和人民的和平。
此外,古人视农业为万物之本,通过祭祀农业之神来表达丰收的愿望,这是古人朴素哲学的体现。古代帝王在春天亲自耕田、耕田,向全世界示威,劝诫全民教育农民,鼓励发展农业,体现了一种模范精神。因此,可以说,亲耕仪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在周乾是故宫博物院的研究馆员)
[编辑:田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