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逝世500周年
单纯之美背后,是被忽略的艺术智慧
琳琳
2020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三大人物”之一拉斐尔逝世500周年。世界各地的主要博物馆最初计划举办各种为期一年的特别展览。然而,由于新皇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许多展览不得不“暂停”,尤其是在拉斐尔的家乡意大利。我们期待着这一流行病的早日结束。我们仍然有机会在主要的博物馆里面对拉斐尔的真实作品。
对拉斐尔来说,许多人有一种偏见,认为他只能画一个充满治愈能量的甜美麦当娜。这样的画具有普遍的吸引力,但似乎毫不费力,甚至有点“平淡”。然而,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指出,拉斐尔的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纯粹美,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从表面上看,简单实际上是深刻的思想、精心的计划和伟大的艺术智慧的结晶。本期《艺术》让我们更接近一幅更完整的拉斐尔。
—— Editor
后人赞美一位女性的品格时,会说“像拉斐尔的圣母一样”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热爱圣母院。拉斐尔描绘的圣母像可以说是历代艺术史上治愈率最高的圣母像。在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中,它们不再是单薄和痛苦的,而是和平、丰满、安静和美丽的。后人在赞美一个女人的性格时会说“像拉斐尔的圣母”。这来自于他的艺术所传达的宗教信仰的力量:拉斐尔的画有优雅而平衡的品味,并且不乏微妙的激情。忍耐、内心充实的激动,一切都是完美而恰到好处的。拉斐尔创造了许多宗教艺术的范例,后来被许多追随者模仿和推崇。
它现在藏在佛罗伦萨皮蒂宫的《椅中圣母》。它可以被描述为拉斐尔的圣母主题的杰作。“大头照片”式的圆形构图非常神圣。——人的视觉焦点是圆形的。照片中的圣母像占据了中心位置,被它包围的婴儿是基督。有趣的是,拉斐尔并没有把圣母像描绘成高高在上的“上帝”,而是把她描绘成一个邻家女孩,安详、温柔、优雅、端庄。这无疑是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体现。在色彩表现上,服装主要由高饱和度的三原色组成,即和谐、优雅、丰满、昂扬和强烈。1983年,为了庆祝拉斐尔诞辰500周年,意大利政府将《椅中圣母》复制成邮票发行,以纪念杰出的艺术大师拉斐尔。
看看现在藏在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博物馆的《西斯廷圣母》。这也是拉斐尔的代表作《甜蜜的处女》。最初的《西斯廷圣母》实际上是一幅祭坛画,被指定用于西斯廷教堂的装饰,该教堂是为了纪念教皇锡克教二世而重建的。前景的绿色幕布包含着“启示”的含义,就像舞台的幕布慢慢打开一样。圣保罗也认为窗帘是基督的身体。这位来自“踩祥云”的甜美处女在中国人眼里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她很容易与观音女神联系在一起。前景下方的两个小天使是拉斐尔最大的谜团——。他们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它躺在框架上?为什么是这个表达?虽然有很多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小天使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的周围,它们甚至是当今媒体在各种艺术中最常用的头像之一。
他开创了一种新型的绘画欣赏方式——提示“主观观看”的重要性
除了出色的绘画表现和完美的图式,拉斐尔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种新的绘画欣赏方法——,这表明了“主观观看”的重要性。这种方法在后来的几个世纪的美学理论中发展了一个名为“移情”的专有名词。
什么是“主观观点”?以拉斐尔的杰作《基督变容图》为例,这幅杰作成功地展示了基督“展示他的真面目”的过程。这幅画是由朱利奥·德·美第奇(后来的教皇克莱门斯七世)委托创作的,也是拉斐尔的最后一幅作品。
这幅画的情节一目了然,震惊并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基督徒。现在,让我们谈谈艺术创作背后的驱动因素,即艺术思维。拉斐尔的艺术思想来源于他对“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信仰,即一个人必须首先学会了解自己,才能理解上帝。如果《基督变容图》被归入“新柏拉图主义”的理论范畴,我们可以看到这幅画实际上是在实践学校的理念。观众的整个欣赏过程也很“新柏拉图主义”。它不仅强调了观察者自身的感知和主观动态的认知,还提出了一种新的观察绘画的方式。那是作品的“永久凝视”和“接近”与“后退”变换的观看距离(请注意,这幅画高4.1米,宽2.8米)。——眼睛在欣赏中移动,在流动的视线中崇拜一些光环和荣耀。可以说,拉斐尔是第一位成功展示如此复杂的构图,甚至以一种尴尬的方式表达主题的画家。
在艺术史上,为什么拉斐尔是第一个描绘这种后来被称为“移情”的感觉的画家?因为在拉斐尔之前,绘画的本质是描绘和再现现实。就技术而言,它也相对粗糙。西方油画的绘画技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直到乔出现在14世纪。第一个把圣母院画成真正椅子的人是——。他发明了绘画中人物的视角。在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如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绘画技巧得到了完善,可以使用“迷幻”功能的地方是——。无论是透视、渐晕、视错觉、变形等。视觉创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拉斐尔的绘画事业,可能也只是一件“顺便”的事情
与达芬奇的天才和米开朗基罗的叛逆相比,拉斐尔就像是一个受老师欢迎的优等生。他优雅、矜持、敏感、细腻,但他英年早逝。他只活了37岁,过早地被上帝“眷顾”。
像达芬奇一样,拉斐尔的绘画生涯可能只是“顺便提一下”。对他来说,更重要的社会地位是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1508年,拉斐尔应当时的首席罗马建筑师多纳托·布拉曼·泰的邀请,参与了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和建造。据说教皇朱利叶斯二世当时不情愿地同意了这一点。后来,在联系拉斐尔后,他非常感激。拉斐尔成了罗马教廷的一个受欢迎的人物。1514年,31岁的拉斐尔接替布朗曼·泰成为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主要建筑师。
我们今天看到的圣彼得大教堂和拉斐尔的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座教堂自16世纪以来一直在不断重建。此外,每一次翻新都是由当时最权威的建筑师或艺术家作为管理者进行的。在拉斐尔的作品中,他的核心设计理念是遵循巴西利卡风格的结构,带有高肋拱门和放射状祭坛中心结构。祭坛周围还有七个圆形耳室或小教堂。无论是从入口直接进入祭坛,还是在围绕祭坛的空间结构中,祭坛都是轴线。言下之意很明显:中心是上帝,上帝的意志无处不在。此外,拉斐尔还将他绘画中的优秀光影运用到教堂的设计中。教廷的入口是故意在黑暗中,然后走到祭坛逐渐变亮,直到祭坛是光最充足的地方,台阶是大理石,这增加了这种光辉。
拉斐尔在去世前没有意识到教堂的所有设计,米开朗基罗最终通过连杆完成了翻修工程。此外,米开朗基罗违背了拉斐尔的意愿。他取消了“光影转换”的视觉效果,直接为建筑安装了一个大穹顶。后来,杰出的雕塑家、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贝尼尼设计了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大圆形广场和祭坛的华盖。这是我们今天在梵蒂冈看到的圣彼得大教堂的最后一次亮相。顺便说一句,今天祭坛天篷后面的高墙上是拉斐尔著名的《基督变容图》。
值得一提的是拉斐尔作为城市规划师的地位。自1517年以来,他一直是罗马大道的主管,负责城市规划。当他应卜拉曼泰的邀请来到罗马时,他加入了一个来自罗马教廷的人文学者团队。这个机会可能培养了拉斐尔对罗马古物的热爱。后来,当他拿到罗马历史遗迹的地图时,他根据地图重建了它们。尤利西斯二世之后的教皇利奥十世也崇拜拉斐尔,甚至要求他为自己设计一座宫殿。不幸的是,这座宫殿被摧毁,让位于伯尔尼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编辑:田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