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完美
孟莉最近重温了电影《黑天鹅》。一个人不禁感叹娜塔莉·波特曼在电影中出色的表演技巧,另一个人则为柴科夫斯基的芭蕾音乐增添了一点感情。我一直很难被芭蕾音乐的魅力所感动。我经常觉得伴随剧情的音乐太感性和肤浅,无法与老柴洪宽的深沉交响曲相比。不,在电影《黑天鹅》中,女主角从自怜到自暴自弃,再到觉醒和自我救赎的故事,出人意料地颠覆了我对原歌的刻板印象。在《天鹅湖》中,有许多关于人性光明与黑暗的问题。这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
《黑天鹅》在那一年赢得了很多奖项,但只失去了原创音乐的荣誉。对该事件的回顾认为,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被借用得太多,更难将其视为“原创作品”。事实上,这个故事围绕着纽约一家著名的芭蕾舞团排练其经典杰作《天鹅湖》。它围绕着波特曼的芭蕾舞演员尼娜在被选为新芭蕾舞剧的女主角后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展开。它离不开众所周知的老柴和芭蕾舞的影响。然而,配乐的作曲家并没有“复制”原始音乐,而是重写并重新编排了现有的旋律,以将其融入到剧本中,不断提升角色的情感,并根据音符之间的张力,创造出一个真实和想象的场景,就好像它是真实和虚幻的一样。
这部电影似乎在谈论尼娜与她周围所有人的关系,她严厉且控制欲强的母亲,不断激励她并批评她的艺术总监,以及舞蹈团中的舞蹈演员莉莉,她看上去很平静,但却对彼此心存疑虑。事实上,女主角需要直接面对并努力摆脱的是她自己的拘谨、恐惧和脆弱。电影中人与人之间的友好(虽然从来不简短)解读更多的是误解、嫉妒和挣扎,就像笼罩整部电影的阴郁基调一样,让人感到压抑甚至绝望。起初,尼娜是一个天真的女孩,她喜欢梦想粉色芭蕾。在她的梦里,她站在舞台中央,收到了所有观众的鲜花和掌声。这时,音乐是用双簧管演奏的,这是柴科夫斯基为芭蕾舞剧中纯洁而优雅的“白天鹅”谱写的旋律,也应该符合尼娜当时的心情。
当导演选择尼娜作为《天鹅湖》的主角时,她觉得自己只能扮演纯洁优雅的白天鹅,无法解释黑天鹅的邪恶和傲慢。从未追求完美、固执的尼娜无法忍受导演不断的质疑和挑衅,也无法忍受母亲过度的关心和监控。电影进行到一半时,尼娜开始恐慌:她渴望得到认可和赞扬,但却走错了方向。在这里,原声带不再像开始时那样纯净和无忧无虑。紧张的弦乐合奏出现了,微弱的打击乐器出现了,把观众拖进了一个看不见前方道路的峡谷。
由于莉莉的出现,尼娜的抑郁情绪终于得以释放。莉莉开朗、神秘又性感。与“白兔”类型的尼娜相比,她显然更适合扮演黑天鹅。尼娜的自我怀疑、对莉莉的嫉妒、对母亲的恐惧和对导演的厌恶不断累积并加剧,最终将她推向了疯狂的边缘。在新芭蕾舞剧首演的那个晚上,她甚至开始产生幻觉,她意外地杀死了莉莉,她身上长出了黑色的羽毛,变成了一只邪恶、傲慢但美丽而性感的黑天鹅.
芭蕾《天鹅湖》以《白天鹅》和王子双双为爱而死而告终,电影以这一段结束。妮娜跳下舞台,最终发现她不是用玻璃碎片打莉莉,而是她自己,更准确地说,是她过去的自己。这位作曲家用《完美》为整部电影的最后一首配乐命名,呼应了尼娜倒地时的艰难话语:“我感觉完美,我完美”。这无疑是整部电影中最催人泪下的时刻。它让人们看到了艺术残酷的一面,也让他们反思个人对“完美”的定义。当对完美的追求注定要承受这样的沮丧和绝望时,人们最终达到的“完美”是否如他们开始时所期望的那样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