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3月14日电:“新生代”以外的“流行病”在中国蔓延。
记者唐小青
“尧舜与汤于霞刘洲自盘古之初就已失散多年……”“古画戏《三喜临门》”在长沙铜官窑古镇上演。孙羽杨身着小生服,头戴小生帽,扮演范覃(北宋官员)。
潼关窑古镇是湖南省第一个投资100多亿元的大型文化旅游古镇。拥有长沙窑博物馆、钱币博物馆、矿物宝石博物馆、湖南名人博物馆等博物馆,以及一批世界级的娱乐体验项目、20家客栈、剧场建筑、数十条特色街巷等。其中,以1998年在印尼海域发掘的沉船“黑石”为故事线索,投入巨资打造的中国顶级大型原创表演节目《铜官窑·传奇》,将观众带回到1200年前,用“高科技文化”再现海上丝绸之路。
自3月5日复工以来,潼关窑古镇每天都有口技、花鼓戏、皮影戏等非传统表演。“每天将有四场演出。虽然现场受疫情影响的观众不多,但我们仍满怀激情地演出。”21岁的孙羽杨是古画歌剧院的职业演员,外表英俊。然而,在他的家庭防疫期间,他在网上获得了大量的年轻“粉丝”。
"该视频装扮成一位年轻的女士、一个牧童、一个家庭庭院和其他角色来表演古画歌剧,并被上传到颤音和拍板等平台。点击率超过10,000,更多的人重新发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画歌剧院。”孙羽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截至2019年9月,中国有40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排名世界第一。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也面临着传承人匮乏和“家世不明”等现实瓶颈。
在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地的非遗人士,包括孙玉阳,利用微信公众号、快手、摇铃等平台,倡导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展示、教学和推广,为网民提供在家学习非遗项目的机会。根据新浪本地站和中国非遗产保护协会在微博上发起的“非遗产开放课程”系列的数据,截至3月10日,仅“迎接非遗产”主题的阅读和讨论数量就分别达到17.3亿和38.6万。
何志明出身于皮影世家,是长沙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今年53岁的他开始了一个关于长沙皮影历史和制作方法的在线课程。“长沙皮影戏有地方特色。它是用长沙方言唱的。传承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播。这个人物的面部化妆分为七八张脸……”在开始的半小时内,许多网民不得不向老师学习技能。
何志明还发起全家人用前线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形象制作皮影戏,并制作了《抗疫》个易于演唱的皮影戏来宣传防疫。“我们计划将医务人员的英雄事迹编成皮影戏,这不仅能让下一代记住他们的英雄事迹,也有助于推广皮影戏。”何志明告诉记者。
始于宋元时期的佛山木雕年画,吸收了佛山剪纸、铜凿金花、金漆木雕等传统工艺的精华。在发展过程中,乡土气息浓厚,艺术风格鲜明。要抛光一件合格的作品,需要20多道工序,如雕刻、墨线印刷、套印和描金。
年画已经从珠江三角洲每个家庭一年一度的节日必需品变成了很少人关注的艺术品,因为掌握整个过程的人很少。“90后”刘重平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木版年画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为这一年轻人的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希望
“内容包括昆曲乐队音乐会的现场视频和石小梅先生的特别个人表演。乐队成员一个接一个地上网,一边听着歌曲一边和网友聊天。昆曲演员会和观众解释和聊天。”“石小梅昆曲工作室”工作人员表示,“云剧场”收获颇丰,聚集了来自世界39个国家和地区的2221名昆曲爱好者,观看了四场在“云”中的昆曲表演,网上“奖励”所得全部捐赠给医院。(结束)
[编辑:刘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