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拥有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木制宫殿建筑群,包括9000多座古建筑。这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古建筑以其雄伟的外观、绚丽的色彩、严谨的造型、井然有序的框架、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历史而闻名。那么,谁是紫禁城的设计师?
刘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是紫禁城最初的策划者。《明史》年第68卷清楚地记录了紫禁城初建后的宫规与南京宫基本相同,并且比南京宫更高、更宏伟。由此可见,北京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和风格是以南京明故宫为蓝本设计和规划的,而明故宫的策划者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顾问刘基。
据《明太祖实录》年第21卷记载,早在两年前明朝建立时,朱元璋就认为南京古城离中山太远,缺乏智慧。然而,旧城的重建需要拆除大量的住宅楼,这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因此,他命令刘基在中山以南计划一个新的宫殿。刘基的皇城规划是按照古代占星术中的“天人合一”的布局理念进行的。中轴线上的前殿包括奉天、盖华、金神三个大殿,内殿包括干青、坤宁两座宫殿,前殿包括东西两侧的文华宫、武英宫,后殿包括东西两侧的六座宫殿。上述建筑布局理念和形式与北京紫禁城的宫殿布局完全一致。
让我们以故宫旧楼为例来说明南京明故宫和北京紫禁城在建筑上的相似之处。从平面布局和建筑命名来看,两者的中轴线建筑从南到北依次为午门、奉天门(清代北京紫禁城的奉天门改名为太和门)、奉天、盖华和沈婧三个大殿。三座大殿的两侧对称分布着文楼和武楼(清代北京紫禁城的文楼改名为体仁阁,武楼改名为弘毅阁)。在午门和奉天门之间,两张照片都有一个拱形平面的内金水河,拱门最突出的位置位于中轴线上。从建筑造型的角度来看,两张照片中的建筑外观几乎是一样的:矗立在高高的城市平台上的午门就像一只展翅的孔雀。站在开放广场上的奉天门,形成了紫禁城的第一道屏障,两边是阶梯形的房屋。三个大厅都位于三层的高平台基础上。太和殿的双檐平屋顶、中和殿的单檐赞建屋顶和保和殿的双檐斜山屋顶错落有致,构成了紫禁城最雄伟的建筑组合。
此外,南京明故宫现存的一些建筑遗址,如武门、内金水河和东华门,其名称、布局和形状与北京紫禁城相似。由此可见,北京故宫的规划设计是以刘基的南京明故宫规划建设为基础的。因此,刘基可以说是北京紫禁城最原始、最重要的规划者。
陈贵,江苏泰州人,是紫禁城建设的总规划师和总负责人。朱迪当太子时,陈贵是他的大臣。据《明史》所述,文健登基第一年,朱迪在南京发动了靖难之战。随着其南迁,陈贵赢得了汉朝的信用,排名第四的功勋,并被命名为泰宁侯。根据《明太宗实录》的记载,永乐皇帝朱迪下令在四年内修建紫禁城。他认为71岁的陈贵有很强的管理和策划能力,任命他为池
此外,网上还有传言说蒯祥是故宫的设计师,这是不正确的。蒯祥出生于吴县象山(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徐口镇)。他生于明代洪武三十年,自幼随父蒯父学木工。根据明朝的史料《重修毗陵志》,明朝永乐年间,蒯祥被召到北京参与紫禁城的建设。他有很强的绘画能力,所画的宫殿、亭台楼阁等建筑都能得到施工组织者的欣赏。从记录的时间点来看,蒯祥参与紫禁城的建设时才20出头,在建筑规划、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经验不足,不太可能成为总经理或总规划师。根据清初历史学家褚仁和的另一项记载,在永乐紫禁城修建之初,蒯祥和他的父亲蒯父一起进入北京,蒯父是一个木匠的头。因为快符老了,他被快相取代。因此,蒯祥在当时的地位只是一个木匠的首领。
总而言之,紫禁城的设计和规划不是一个人的成果,而是古代哲学家和工匠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规划、设计和管理技术。
(作者是故宫博物院的研究馆员)
[编辑:田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