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1日题:大众阅读如何点亮“精神灯塔”?
新华社记者石景南
方仓医院的“读书哥哥”在病床上专心看书,在网上走红。诸如“每天读一首诗”这样的阅读卡片小组在各地开花结果,创造了一个“诗意的栖息地”.在这种流行病的情况下,阅读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抚慰着无数恐惧、紧张和疲惫的心灵,带来温暖、兴奋和感动。
流行病很难阻挡书籍的芳香,阅读可以充实心灵。在这个因新流行的肺炎而选择“云生活”的时期,越来越多的人拿起书本,吸收知识的力量,点亮“精神灯塔”。
阅读相伴 足不出户好读书
英国作家毛姆曾经说过,养成阅读的习惯就是为自己建造一个庇护所。阅读是一种习惯,一种爱好,甚至是应对外部冲击的精神力量。
《微信战“疫”数据报告》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流行期间,微信读者平均每100人比上月多阅读110本书,其中与医学和流行相关的作品备受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成为搜索量最大的书籍,《鼠疫》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也名列前茅。
快节奏的生活突然按下了“暂停按钮”。许多人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打开了遗失已久的书籍。智虎的热门话题是“因为疫情,你每天呆在家里都做些什么?”超过60%的人说“阅读”。网民“月亮之子”公布了他的书单和阅读笔记,建议每个人不要恐慌,通过读书来平静自己的情绪。近3000名网民称赞他。
北京的郭敏女士,因为传染病在家里工作,每天陪着她的孩子们看图画书,背诵古诗。“很少有亲子阅读时间。我希望孩子们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培养他们的精神,不要害怕未来。”
在今天的数字阅读主流中,“一屏一万册”使阅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在书的海洋中游泳,而不用离开他们的家。在疫情期间,许多出版机构推出了各种有声书籍和在线直播课程,以丰富精神食粮。
人民文学出版社专门设立了一个专栏“文学课”来解读古代、现代、中外文学名著并将其录制成音频。“我们积极尝试现场视频广播的方法,提供现场课程,如《如何读诗经》。一些著名作家也通过视频与读者交流,平均每场有6000人观看,信息交流非常活跃。”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助理宋强说。“从自学中获得新知识,获得更多向上的动力”,高等教育出版社总裁苏宇恒说,希望人们在“暂停按钮”的“无助”中逐渐放松,在不出门的“约束”中放松。
知识战“疫” 疫情如敌阅读以御
书店遇“冷” 守望相助盼春来
网民们纷纷评论说“用这些知识普及科学是必要的”;“如果你读得好并且有一定的知识,你就不会引起太多的恐慌”;“读书能治愈心灵,增长智慧,如果你读得更多,你就不会被谣言所欺骗”……中国出版协会会长刘斌杰呼吁大力推广全民阅读,坚持开展科普教育,用知识的力量战胜灾难。
在新皇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人民音乐出版社和处于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广州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联合成立了“庇护所之声”,以“音乐疗法”帮助抗击“疫情”前线。自第一批音频资源推出以来,平均每天点击率已超过10,000,深受患者欢迎。
随着网上学习需求的增加,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通知。50多家数字阅读平台企业建立了“免费阅读区”
010-59000
书店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标志。今天,许多读者对它的阴郁感到抱歉。一家知名书店推出网上众筹,因为收入严重下降,生存困难。参与众筹的读者欢呼道:“精神世界不会崩溃!”“我们希望每一个人和每一家书店都能最终走出孤岛,迎接春天”……
业内人士认为,在疫情紧急的情况下,书店本身、出版单位和管理部门应该共同实施政策,帮助真正的书店度过难关。
据了解,一些书店已经开始积极“自救”。一些新华书店进行网上购书,一些私人书店通过网上和社区教学创收。许多地方都出台了应急支持政策,如北京市提出的加强金融支持、促进合作、引导转型升级、加强服务保障等四大措施,帮助实体书店解决实际困难。
中宣部印刷发行局负责人表示,真正面对疫情的书店也带来了反思。书店必须找到潜在的消费需求,找到线上和线下渠道的结合点,迅速从注重“严价值”和硬件转向注重技术创新和建设“学习场”。
[编辑:郭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