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艺家】
91岁高龄的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戏曲理论家。他对戏曲音乐理论的研究充满兴趣并颇有建树,由他汇校汇释的 《西厢记集解》 获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三等奖,撰写的 《戏曲理论史述要》 被韩国岭南大学译成韩文,作为戏曲理论教材。
北京红庙北里1号楼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楼。艺术界的许多资深学者都住在这里。傅先生住在这里。2020年1月16日,作为“中国戏曲钱海学派学术史整理研究”项目的采访者,我专程拜访了傅老。
在过去的两年里,傅的听力和行走能力明显下降,而且经常听不到敲门声。我来的时候,他已经提前离开了门。进屋后,只见傅坐在“工作室”的电脑前,忙碌着。他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他笑着说,他是“出生在这个家庭的男孩的脸”,不像当年的老人。
傅口中的“工作室”是一个两居室的小公寓,在21世纪初由他的单元补充。房间都是白色的,家具很差,占据了大部分房间的书架、书柜和书架都是他几十年研究积累下来的学术材料。
傅,生于1929年,童年在沈阳度过。毕业于国立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政治系,他曾渴望成为一名外交官。他的家庭背景使他错过了理想。然而,傅从小就喜欢音乐。在业余时间,他和白俄罗斯小提琴家斯托洛夫斯基一起学习小提琴演奏,这为他的生活打开了另一扇门。
1949年10月,傅考入中央戏剧学院综合系,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戏剧学生。毕业后,他担任著名戏剧理论家周的助手,并成为周的弟子。
傅·说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和工作的17年是他一生中“独一无二的历史机遇”。当时聚集了、张庚、曹禺、光、舒强、戴等中国著名戏剧艺术家,以及著名的苏联戏剧专家莱斯利、雷可夫、古列耶夫、库尔尼科娃等,使傅能够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外戏剧史。
同时,他观看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当时,许多著名的戏曲艺术家,如梅兰芳、谭、邱、李等经典剧目,他都看过。特别是,1952年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歌剧大会汇集了23种歌剧,包括京剧、评剧、越剧、川剧和豫剧,有1600多名演员和82部戏剧。傅从头到尾看着他们。傅的思想被他丰富的观察和实践所震撼。在他眼里,古老而陈旧的歌剧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和迷人,以至于他从此与传统歌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傅自告奋勇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工作。从现代戏剧史的奠基人王国维开始,他探索了戏剧艺术的表现体系,先后研究了古代戏剧理论家胡致宇、潘志恒、汤显祖、沈京、臧茂勋、凌孟初、冯梦龙、李渔、金圣叹等。他还对大量现存的古代戏剧乐谱、古代戏剧表演理论著作、现代戏剧改良和民族戏剧运动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最终编撰了专著《戏曲理论史述要》。这是新中国歌剧理论史上的第一本书。
20世纪50年代,金圣叹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但都是围绕着他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而很少提及金圣叹的其他重要文学批评作品《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简称《金皮Xi相》)。面对戏剧理论史上的这一硬骨头,傅肖航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查阅了近100个现存版本的《西厢记》,整理了《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在四个月的时间里编纂了《西厢记集解》,累得手稿完成时吐了好几次血!
傅先生学识渊博,善于思考。青年时期学习西洋音乐的经历,使傅对戏曲音乐理论的研究充满了兴趣,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阅读了大量乐谱及相关著述,对乐谱的形成历史、发展流派及价值意义进行了全面研究,并调动了他长期积累的西方音乐知识和理论。最后,在文章《曲谱简论》中,他揭示了戏曲音乐的审美内涵和戏曲乐谱的文献价值。作为回应,他说
虽然他一生都在从事几乎无聊的戏曲理论研究,傅在他的一生中却不是一个死板的老学究。在同事和学生眼中,他是一个真正的时尚老人。他热爱音乐,不写作时经常欣赏贝多芬的《英雄》 《田园》 《欢乐颂》和柴可夫斯基的小夜曲。他喜欢摄影,年轻时拍了成千上万张花卉和风景的照片。他酷爱运动,打五段式太极拳。早年,当他精神矍铄时,他常常骑自行车在北京的主要公园里跑来跑去。
傅热爱歌剧,并致力于歌剧创作。他高度赞扬了戏曲艺术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他曾说:“戏曲艺术表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浓郁的喜、怒、悲、喜的思想感情,以及无穷的智慧和引以为豪的戏剧艺术才能。”然而,他的爱不是主观和盲目的,而是充满理性的。他主张“二弦七孔并不是中国的传家宝,而是贫穷落后的产物”。合理引进西方乐器将是改革传统戏曲音乐的必由之路。”
傅淡泊名利,低调豁达。2018年1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傅学术成就研讨会”,庆祝他的九十大寿。许多学者聚集,但傅拒绝参加。会后,每个人都回家看他。傅委托同学自己掏腰包招待大家。然而,他准时来到工作室,坚持每天不少于3小时的写作练习。他说:“我不能停下来,因为我还没有说过这部歌剧所有的优点!”
(作者:詹怡萍,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编辑:苏·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