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旧货店的古玩店里,除了小文物外,还有大佛像,其中一些是从石窟里偷来的。
近年来,随着收藏市场的升温,很多人都知道北京潘家园是古董爱好者“淘宝”的好去处。不可能知道古董工业是什么时候起源的,但毫无疑问,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民国大收藏家赵茹珍编《古玩指南》:“所谓古董,是古代遗物和珍品的通称.在明代各家的记载中,它们仍被称为“古董”或“古董”“博古”是清代的一个常用词,也是古代文学游戏的简称明代人刘冬、俞仪征也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丁一叫商周,镜叫秦汉,书画叫唐宋”在北京城隍庙市场出售,这说明明代北京的古玩交易非常成熟。直到清朝末年,北京已经有了一家专门的古玩店,它的从业者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看过《红楼梦》的人都应该记得“在荣府说话”的冷子兴。他的职业是古董商。
清朝中叶以后,北京的古董店与琉璃厂的书店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北京琉璃厂近200年的“文化街”。起初,古玩店的大部分顾客都是高级官员或文人,即所谓的干净、好的铭文和丁霞商人。晚清时期,英法联军放火焚烧颐和园后,中国文物大量流出。所谓的考古学家、收藏家、冒险家、古董商和其他来自欧洲和美国的人成群结队地来到中国,在不平等条约的帮助下收集各种各样的古董。同时,它也激起了中国一些有识之士收集国宝、抵制文物外流的热情。从清末到民国,社会动荡和剧变,清朝的退位,富庶家族的覆灭,军阀混战,东陵和抢宝案等。导致了大量古玩流向市场和当时北京古玩业的空前繁荣。
根据赵茹珍的说法,北京的古董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货摊、挂店和古玩店。其中,最正式的是古玩店,专门经营绘画、书法、瓷器、青铜器、石碑和其他古玩。琉璃厂的大型古董店都是老字号,实力雄厚,信誉良好。一般来说,他们不卖假货,更不用说接受假货了。经理们也很有知识,有很好的眼力。如大观斋的经理赵培斋,如古斋的经理孙,云古斋的经理韩少慈,都是书画古瓷修复方面的专家。榆次山庄的马吉川是一位室内设计师。溥仪亲自登上了国宝《潇湘图》,它是从紫禁城拿走后找回的。
古玩店大多为有钱有势的人服务。对古董感兴趣的普通人通常会去摆摊或挂商店。摊位上的大多数商品都是从人们那里收集来的。它们低劣、粗糙,甚至装满了假货。然而,价格很低,可以协商。有时候,即使他们很幸运,也能被“发现”。因此,他们对社会的中下阶层更有吸引力。悬挂店很特别。严格地说,它不是一家古董店,而是一家旧货店,只是它的商品往往与古董不谋而合。商店里的大多数商品都是实用物品,包括旧家具、地毯、挂毯、服装、瓷器、青铜器、漆器,甚至鸟笼、板球罐、麻将牌等。当然,这些二手货价值很低,但对普通人来说,它们状况良好,质量好,价格低。
还有一个与古董行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叫做“打鼓”。“打小鼓”可分为“打硬鼓”和“打软鼓”。“打软桶”经常带着两个大篮子,从一条街走到另一条街去收集家具、衣服和其他二手物品。“硬鼓手”衣着整洁,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他们通常不挑篮子,只带一个蓝色的布包,然后去房子里买贵重的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