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去基层和知识分子的新期待]
光明日报记者金晓艳
一年的味道在哪里?回味中。
鄱阳湖二桥的修建使这条路不再遥远。江西师范大学的王林东教授的家乡是江西北部鄱阳湖岸边的都昌。“都昌是鄱阳湖中部的一个半岛,东南和西三面都有水。从北方开车是必要的。从南昌乘船需要9个多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现在开车最多两个小时。”"天气好的时候,从苏山可以看到对面的马鞍岛和庐山."他不久前回家时用手机拍的照片仍然很吸引人,尽管冬天多云。
王林东最难忘的是乡村的活力。“汽车来来去去,有些地方甚至开始出现交通堵塞。经过一年的等待,这个村庄终于恢复了最初的活力。”
王林东和他的亲友同意在清明节和春节前后回家散步。平时,当一个人来到农村时,城市的噪音会立即消失。它很安静,甚至是空的。
春节期间,农村迎来了久违的生机。作为传统生活方式的“文化”风格,在城市中看不到的东西仍然顽固地保存在农村。信仰是春节团聚的粘合剂,不断增强人们所属“群体”的文化认同。
"通常,一年后,每天都会有一个村庄过新年."王林东解释说,这里的“中国新年”是年终祭祖。同一个祠堂里的村民是一个家庭和一个村庄。一年一度的节日庆典增强了人们的“根”意识。一座祠堂,让一个姓,一个村的老人和孩子聚在一起。已故的曾祖父、祖先、在世的祖父母和父母把这个家庭聚集在一起。血缘关系维系着氏族和亲属的团结,然后逐渐将他们释放到外界,把他们与地理、乡村党、国家和世界结合起来。尊天尊法、尊祖、谨慎到底、追逐远方、热爱家园、爱国主义、热爱祖国的传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每个参加仪式的人都会逐渐意识到他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他知道自己“一直都是”。他有祖先、家庭、伦理和秩序的概念。他理解自己的生活方向和责任。他会鼓励自己和他的孩子去做道德上的事情和有价值的事情。这反映了中国以血缘和家庭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春节团聚不仅仅是为了回家吃年夜饭,而是为了追寻和回顾我们的文化根源和乡愁。”王林东说。
村庄是所有人的共同家园,包括城镇居民,因此村庄的复兴一直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幸运的是,他看到一些在国外工作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承包荒山荒地,决心在家乡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工业。“农村是一片饥渴的土地,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它需要有资本、技术、责任感、文化意识和理想的人来建设和发展。这个村庄应该成为每个人向往的宜居之地。它拥有城市人民所拥有的所有文明成就,以及城市所没有的美丽风景和新鲜空气。这是我最大的期望。”王林东告诉记者。
《光明日报》(版本04,2020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