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月12日(任于斯)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美国肯尼迪图书馆、日本美秀艺术博物馆和中国新苏州博物馆……这些标志性的经典建筑都与一个名叫贝聿铭——的中国人的名字紧密相连。
在最近举行的“2019年全球华侨年度大奖”颁奖仪式上,2019年去世的中国建筑师贝聿铭被评为“2019年全球华侨年度人物”。他的儿子贝建忠在舞台上回忆起他父亲对中国的爱:
“当人们问起他父亲对中国的感受时,我以为他父亲有三个儿子,分别叫钟鼎、钟健和李忠,每个都是中国人。”

图为贝聿铭的代表和儿子裴建忠。中国新闻社记者翟璐拍摄
“中国文化对我影响至深”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广州。他的父亲贝祖义在苏州是一个显赫的家族,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银行家。
贝聿铭年轻时在香港、苏州和上海度过。当他夏天回到苏州时,他总是去狮子林玩耍。假山中的洞穴、石桥、池塘和瀑布经常唤起他无限的幻想。在上海,他也对越来越高的新建筑印象深刻:“苏州的房子大多在一楼、二楼或三楼,已经很高了;当时,上海正在建造10层、20层和30层的建筑。我爱上了建筑。”
1935年,贝聿铭穿越海洋来到旧金山,并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后来,他转到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建筑工程。27岁时,他在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被哈佛设计学院聘为讲师,因为他一直很优秀,1945年没有获得硕士学位。

资料:1989年3月3日,在法国巴黎,建筑师贝聿铭在他设计和建造的卢浮宫金字塔前拍了一张照片。
贝聿铭38岁时,建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从那以后,他离开了他在4大洲和10个国家的土地上设计的建筑,并赢得了几乎所有建筑业的最高奖项。他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位现代建筑大师”,也被认为“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态”
回顾这位百岁老人的一生,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印记”。

照片:贝聿铭——肯尼迪图书馆。
他在《贝聿铭谈贝聿铭》说道:“后来我意识到我从苏州的经历中学到了什么。现在我想起来,应该说这些经历对我的设计有相当大的影响。它让我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共存,而不仅仅是自然。创造力是人类智慧和自然的共同结晶,这是我从苏州园林中学到的。”
从高耸的摩天大楼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他的作品坚持现代主义风格,注入东方诗歌。例如,日本美秀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基于《桃花源记》。
贝聿铭曾经被描述为一个罕见的跨文化样本。他从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中汲取精华,轻松穿越两个世界。

资料来源:贝聿铭——日本美秀美术馆作品。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他回忆起和父亲一起工作的经历,父亲总是说,“让我们试试这个和那个”。他周围总是有许多好人提出建议。他会倾听和思考。也许明天或下一分钟,他会说“好吧,我们试试看。”他总是接近他的团队,而不是告诉他们“做这些,做那些”。
这位谦虚宽容的建筑师对自己的职业有着极其坚定的信心。64岁时,贝聿铭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参与卢浮宫的重建,并为卢浮宫设计了一座新金字塔。当时,法国人非常不满,说他们会破坏“法国美女”的形象。
贝聿铭顶住了外界的各种压力。后来,金字塔获得了巨大成功。法国人称赞“金字塔是从卢浮宫飞出的巨大宝石”,他还被授予法国最高荣誉勋章。
20世纪80年代,贝聿铭受邀设计中国银行香港总部。贝聿铭的父亲贝祖义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这对他来说意义重大。然而,在土地狭小、风力强劲、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设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贝聿铭和团队决定让建筑“上升”,让建筑底部四个角落的柱子承担所有垂直承重力。这种创新的结构将香港同类建筑的钢材用量减少了一半。

照片:贝聿铭作品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号。对着云微笑,并为
1990年,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楼正式开业。这座建筑的结构像竹子,意思是“越来越高”。四根不同高度的水晶状三角柱形成多面棱柱形,在阳光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我和我的建筑就像竹子。不管风和雨有多大,我们都会弯腰。”裴曾经这样说过。
010-59000
“我的建筑设计从未被刻意中国化,但中国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热爱中国美丽的诗歌、绘画和花园,它们是我设计灵感的源泉。我很高兴在中国参与了几项设计。从早期的香山宾馆到最近的苏州博物馆,我一直致力于探索中国建筑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建筑的根基可以是传统的,萌芽应该是新的萌芽,这也是中国建筑的希望。”裴在书中写道。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贝聿铭的建筑业务逐渐从美国转移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贝建忠说,在设计北京香山酒店时,他的父亲扎根中国,千方百计打造中国现代建筑。“他尝试了许多不确定的东西,”35年后设计苏州博物馆时,“我认为他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更有信心”。
2002年,85岁的贝聿铭为家乡设计了一座新的苏州博物馆。
他以“中国与新,苏与新”为设计宗旨,将中国古典山水画融入其中,“以墙为纸,以石为画”,用石碑模仿宋代画家米菲的“云山米兹”,呈现出一幅3D立体水墨山水画。

拍照
照片:北京象山宾馆大厅——号贝聿铭作品。拍摄于刘翠·小霞
这座现代和古典的中国建筑仍然令无数游客惊叹不已。贝聿铭曾将这座博物馆描述为他自己一生的传记。
他说,“我很小就离开了这里,所以我对中国的印象是纯粹的乡愁。它给了我一个用建筑巩固记忆的机会”。
除了建筑,贝聿铭还注重与中国的情感联系,并通过实际行动搭建东西方之间的桥梁。1990年,贝聿铭等著名华裔美国人发起成立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委员会”,以促进华人参与美国社会生活,加强中美交流。
今天,贝聿铭的儿子裴建中和贝丽创建的贝聿铭建筑事务所,仍在为中国建筑贡献智慧。贝建忠说,“我经常回中国。我在中国有许多建筑项目。我很高兴回到中国,因为中国传统也是我的一部分,我每次回到中国都更了解它。”(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