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月6日电(记者倪颖)——1月4日和5日,主题为“新使命:在大国创造文化繁荣”的第十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就如何通过提升文化产业实现小康文化、实现文化属性与产业属性的平衡发表了意见。
尊敬的北京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王波教授在讲话中指出,论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19年12月,文化旅游部正式确认在北京大学建立文化旅游研究基地。她期望文化产业研究所继续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北京大学的“无形”文化遗产支持北京大学的“有形”学术成就。这个论坛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讨论文化产业交流,共同讨论创造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从全球角度探索文化巧合。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项勇教授在讲话中指出,随着中国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和下一个世纪的目标,文化产业也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产业转型、经济振兴和文化复兴的伟大使命。作为文化产业工作者,我们应该形成一种产业意识和文化恒心。文化产业处于文化与产业的中间,因此我们应该在理论和实践上动态地保持文化与产业的平衡。这也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独特的学术气质和追求。在市场、技术和商业的硬核包装中,我们应该注重美学、意境和人文情怀等软核。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宋梅在讲话中用大量详细的数据和政策梳理了北京的“一氮十”政策治理模式,解释了北京在实践中是如何进行制度创新的,通过文化经济进一步刺激文化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进一步推动北京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20年是文化产业立法的关键一年,他还特别推出了《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三年行动计划》。
华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兼研究员,指出2020年是充满世界机遇的一年。通过案例研究,他向与会者展示了新时代主要国家面临的新趋势和趋势,包括新形式、新经验、新集群、新价值链、新课题和新研究,这些都让每个人对新的未来充满了新的愿景。
中国传媒大学经济管理系文化发展研究所所长兼教授范周泽讨论了《以“文化小康”助推“全面小康”》。他把这个问题归纳为四个关系: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市场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关系,处理好文化服务和高端文化需求的关系,继承和发扬文化传播文化,学习外国文化关系。逐步推进精神文化方面的扶贫和小康,促进“全面小康”的最终实现。
论坛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和中国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主办。两天内,举办了10多场专题活动,包括主论坛、专题论坛、智库对话、青年学者学术年会和大学生创意项目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