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好文旅融合“工笔画”(人民时评)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人力资源是旅游业的核心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人力资源,帮助旅游业发展,值得思考“文化旅游一体化”是文化旅游供给方面的一项结构性改革。只有不断创新方法和完善机制,文化和旅游才能实现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深度融合。
近日,中国办公室和国家办公室发布《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计划在4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建成长城、大运河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文化旅游一体化等四大功能区。北京发布了《关于推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澄清文化旅游的问题,如“融化什么”、“为谁融化”和“如何融化”。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步伐正在向前推进。
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那些具有丰富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魅力的地方总是特别有吸引力。A 《芙蓉镇》,让“挂在千年镇瀑布上”的美誉,成为游客向往的地方;A 《桃花源记》,让武陵源承载人们对“世外桃源”的想象,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洛阳“处处有典故和文物”,已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人力资源是旅游业的核心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人力资源来帮助旅游业的发展是值得思考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审视自己的文化“家庭背景”,提炼自己的人文气质,探索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途径。事实证明,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可以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使旅游不再是“打卡”式的“到这里旅游”,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体验。这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消费升级的强劲势头。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对于创造优质旅游,实现旅游业的优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写作促进了旅行,旅行更重要。旅游业是文化的载体。将文化的灵魂注入旅游,就是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中国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观念和鲜明特征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在陕西省佳县奇牛里村,村民们“以农民身份扛锄头,以演员身份放下锄头”。他们创作、导演、表演了农村生活实景剧,充分展示了陕北人民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用民俗文化旅游展示了黄河黄土的生命力。在贵州遵义,实景演绎、红色开发等旅游项目将红色精神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人物,让游客在“参与和触摸历史”中感受长征精神。这些尝试激励我们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文化繁荣与旅游发展的相互促进和互补。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利用沉浸技术,游客可以“穿越时空”与文物交谈。随着5G时代的到来,游客可以获得更好的虚拟现实和虚拟现实体验,感受到国内旅游业的魅力。等等。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们的文化体验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是文化与旅游的简单结合,而是文化旅游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只有不断创新方法和完善机制,文化和旅游才能在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实现深度融合。
今天,文化和旅游一体化的图景正在深入传播。为了让“诗与距离”的故事更加精彩,我们需要共同绘制一幅融合文化与旅游的“工笔画”,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更高的层次上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与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