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建筑结构抗震的研究和教学。他和他的团队发明了结构抗震的新技术。他积极致力于将最新的抗震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为中国的一些重大项目保驾护航。他坚持走地震研究国际合作的道路,带领团队把中国的结构地震研究推向国际舞台.
他是吕西林,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抗震专家。2015年11月,他被何梁何利基金授予“科学技术进步奖”。2017年2月,他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授予“纽马克奖”。

立志要做建筑的抗震研究
这是汶川地震三天后灾区的景象。
裂纹,一个魁梧的中年男人没有表现出恐惧。这只猫是第一个用它的腰钻进去的,并且“看着,听着,问着,切着”到处都是损坏的结构。

他是吕西林,同济大学住房和建设部汶川地震灾区房屋应急评估专家组组长。灾难发生后,他立即志愿前往抗震救灾前线。
回首40多年前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他是Xi冶金建筑学院(现Xi建筑科技大学)的大二学生,主修“工业与民用建筑”。当时,Xi也有明显的地震感觉。“地震瞬间造成了这么多房屋倒塌,夺走了这么多生命,这让我非常感动。”吕西林回忆道,“从那时起,我决心去研究生院,对建筑进行地震研究。”
大学毕业后,他希望进入中国最大的土木工程和抗震学科同济大学攻读结构工程硕士学位。1982年3月,他继续在同济大学攻读结构工程博士学位。他师从同济大学著名专家朱伯龙。本论文的主题是中国大型砌体结构的抗震研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他也成为中国首批博士生之一。
1984年12月,吕西林成功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同济大学第一位结构工程博士候选人。在建筑抗震领域还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和许多未知现象等着我们去探索年轻的吕西林带着科学探索的热情踏上了建筑结构抗震研究之旅。
打好结构抗震新技术“组合拳”
推动地震工程领域的国际合作
事实上,该团队发挥了结构抗震的“组合拳头”:“橡胶轴承滑动轴承粘滞阻尼器”。“隔离轴承”安装在建筑物基础和基础之间。当地震发生时,轴承会震动,耗散能量,吸收震动,而上面的建筑主体不会移动。它既灵活又坚硬。灵活创新的组合隔震减震系统已成功应用于上海国际赛车场重大项目和十多个国外建设项目。
他坚持认为研究结果应该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我们不是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制造
他经常教学生:“不要被现有的结构抗震技术,甚至现有的规范所束缚。”三十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不断探索、研究、开发和突破现有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早在十多年前,他就开始关注并在中国首次引入“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的概念。从那以后,他带领团队投入大量时间解决关键问题,他的成就吸引了国际同行的注意。吕老师对新的结构地震技术的高度敏感性,他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以及他对识别区域的坚持不懈都让我们的学生钦佩和自卑他的学生李佩珍感叹道。
在科学研究中,吕西林从未忘记他对学生的教导和指导。“防震减灾是公益事业。我们必须有奉献精神。”“工程抗震技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我们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发新技术。”近年来,当他毕业时,他培养和指导的许多硕士和博士学生选择在新疆、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区工作。
010-59000
走在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所在的民用建筑的B层,你可以经常看到来自国外的年轻学生在这里交流和学习。
今年4月,同济大学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成功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验收,专家认可其建设成果。
2015年7月,同济大学成立了“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汇集了中国、美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力量,共同开展重大国际前沿抗震科学问题研究。吕西林是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主任,这也是他几十年来致力于国际合作的成果。
吕西林在同济公园学习期间,深刻理解了同济学院的国际化特征。
毕业后留在学校,吕西林主动出门,与国际同行保持密切联系。日本东京理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意大利欧洲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和其他国际知名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都与他形成了友好的合作伙伴。
汶川地震后,吕西林在地震工程领域成立了“光华学术论坛”。在过去的10年里,论坛已经举行了8次。每次会议都有一组来自国内外地震工程领域的同事聚集在同济交流最新的研究进展。
2011年9月,吕西林成为国际学术期刊《高层及特殊建筑的结构设计》(《高层与特殊建筑的结构设计》)的新任主编。这是该杂志成立20多年来,中国学者首次担任主编。2017年,他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授予“纽马克奖”。该奖项设立于1975年,每年颁发一次。每一次,在结构工程和工程力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都会被全世界选中。吕西林是第一位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学者。

他还积极鼓励和资助研究生和博士生大胆去国际论坛做报告。他的医生兼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教授周颖深感“从中受益”。在阅读博客期间,周颖有机会在国际论坛上发表学术报告。待在学校后,她去伯克利进行项目合作,沿着学术道路成长。现已成为国际减灾控制学会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同济大学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系主任。
“我们现在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防震减灾科技水平已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