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城市史研究的话语系统中,欧洲模式和欧洲经验是城市历史叙事的中心,而中国城市的历史叙事往往被边缘化。事实上,在规模,系统化和可持续性方面,中国的城市发展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我们必须努力建立中国城市史研究话语系统,写出中国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
在城市历史研究中,许多西方学者习惯于以欧洲城市的发展作为“理想类型”来衡量其他地区的城市发展。任何与欧洲城市发展模式不一致的人都是“异常”或“抵消”。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不科学。人类文明史表明,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因地而异,道路不同,形式多样。因此,基于欧洲城市的历史叙事,总结世界城市的历史全局,显然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形成了城市史研究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城市史研究话语体系,应该打破西方学者的学术刻板印象,以更广阔,更广阔的视野和客观的科学立场,全面研究城市起源,发展,转化和转化的过程,并重新审视中国城市和其他东部城市。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作用将中国的城市发展置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长期的全面调查。
中国的城市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土地是城市发展最长,发展过程最为连贯和完整的历史阶段。虽然城市遗址的选择,城市的空间分布和功能结构在不同时期都发生了变化,但它构成了一个持续数千年和数万英里的连续城市发展谱系。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多元化的宏伟塑造了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的帝国首都,以及首都首都的帝国首都,以及北方和南方,东西方的相互作用,覆盖九州和辐射。商业活动催生了苏州,扬州,广州,泉州,汉口,佛山等众多商业城市。它们的规模,功能和影响远远超过同期其他国家。中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为我们全面深入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样本,为我们揭示城市变迁的机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
如果中国的城市发展为其城市历史的长期,连贯和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罕见和完整的样本,那么中国极其丰富的城市文学文献为撰写中国城市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信息性的历史信息。从《周礼·考工记》《史记·货殖列传》到《汉书·地理志》;从《洛阳伽蓝记》《三辅黄图》《雍录》到《唐两京城坊考》《宋东京考》;从《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到《历代宅京记》《汉口丛谈》到“城市”“城镇”是书籍和系统连贯性的作者。唐宋以后,《会要》中的每一个都有一个“都铎王朝”类别,而大型历史书籍《通志》则有一个“都铎王朝”话题。丰富的城市历史文献为我们重写中国城市史,建立中国城市史研究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中华文明,植根于中国历史,中国城市的发展处于一个连续的历史时空。我们可以全面系统地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并深入研究社会变迁大趋势与城市发展的内在联系。探讨政治格局变化,经济地理变化,人文传统变迁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些基于中国历史的城市叙事将谱写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历史,并建立中国城市史研究的话语系统。 (周德军,王瑶,作者: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人民日报》2019年4月1日 09版)
编辑:张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