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是深化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这是促进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期稳定的必然要求。对口支持工作对促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新时代,大学同行如何深入发展? 3月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忠奎,参观了中国教育出版社“两会E Edicts”的工作室,并就此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
为了支持高校提高认识,我们不仅要坚持“支持”本身,还要从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支持大学与资助大学的合作,共同解决这些领域的关键问题。受助大学所在地,从而开创了高校的新纪元。一种新的对应支持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
对口支持不仅是为了支持大学的单方面贡献,也是为了单方面接受受助大学。高校必须找到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专业,以支持高校互相学习,在合作过程中实现双赢。
高校在交往交流中逐渐实现交融
记者: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是高校对口支援中的一对支援学校与受援学校。能否请程书记介绍一下北京师范大学在对口支援上的思路和具体做法?
程建平:你可能不知道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抗日战争期间,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导的西北联合大学向西迁移,留下了中国西北部的高等教育之火。今天,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农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大学都是由西北连接起来的。伟大的发展。
作为第一批对口支援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于2001年开始支持西北师范大学。从学校层面来看,党委书记和校长都非常重视,并成立了对口支援小组,讨论对口大学。每年协调学校有关部门开展工作。我们还与西北师范大学举行年度交流会,讨论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计划。
十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在支持西北师范大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干部培训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我们与西北师范大学共同培训MPA(公共管理硕士),帮助西北师范大学成为甘肃省第一所拥有MPA培训资格的机构。此外,我校优秀的学科教育和历史支持西北师范大学相关学科的建设,同时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包括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应用,实现学术共享资源。每年,我校都会派出名人和专家到西北师范大学讲学。
可以说,在对口支援的过程中,我们和西北师范大学相互帮助,为西北师范大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记者:刘校长,西北师范大学作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重点大学,也是首批受援学校,您觉得高校对口支援对学校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带来了哪些变化?
刘仲奎:正如郑书记所说,西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有着相同的根源。在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在西校办学过程中由一所学校改为两所学校,现在还有西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迁的过程对中国西北地区的中国高等教育布局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鉴于这一历史渊源,两校的专家,学者和教师都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并且在长期,大量的交流与交流中,有一种情感的融合。
对口支持在西北师范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我校实现了人才培养,科研能力和学科建设三个方面。
人才培养:自对口支援工作启动以来,北京师范大学为我校培养了52名本科博士生,并接待了55名教师和7名行政干部进修。
在科研能力方面:两校教师开展了大型学术会议,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参与学术交流,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学术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研究能力。我们学校
学科建设:我校的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博士课程数量较少。为了支持学校的学科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同意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兼职博士生导师,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后期博士课程的建设。此外,在心理学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各方面的支持,包括人才培养和大型学术会议的组织。
此外,在细微之处,我们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办学和学习的想法,包括学习方法,培养人才的方法等等。同时,我们两所学校都具有教师教育的特点。他们面临的问题很常见。解决问题的想法也很常见,而且沟通空间很大。
切实拓展对口支援的高度深度广度
记者:程书记,作为支援学校一方,您如何理解与认识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在您看来,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才能更好地起到助推受援高校发展的作用?下一步,学校在支援工作中还有什么新思路与新做法?
程建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澄清了教育是国家的伟大计划,党的计划,是区域发展的最大力量源泉。未来,中西部高校将成为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主力军。相应地,促进西部大学的发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已经进行了近20年的教育支持,有必要对这种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在新时代,有必要有效地扩大对口支持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如果我们在过去说过,我们会更多地投入“标准的处理”。未来,我们必须加大“执政为根”的作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去年以来,教育部组织了北京师范大学全力支持青海师范大学。这种支持模式基于原始合作增加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支持一所大学与许多大学合作。例如,资助学校的一些学科不是我们的长期学科,所以我们带头与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合作,支持四所大学。这种方法借鉴了清华大学和多所大学共同支持青海大学的实践。青海大学近年来的发展证明这种模式相对成功。其次,我校选定执行副总裁史培军为青海师范大学校长。三是我校与青海师范大学共同建立了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建立了公共平台,开展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过去,专家离开但没有离开平台。现在这种对口支持模式已经为长期合作留下了平台。我们还选择了一批关键专家到青海师范大学进行长期或短期任用,这样我们的学科就可以与青海师范大学的辅助学科联系起来。此外,我们还将组织青海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校区或珠海校区学习一年,提高学生的培养水平。
我相信模型的创新使对口支持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学校而言,也有必要改变工作方式,将对口支持视为学校中心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育和扶贫工作,对口支持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记者:刘校长,在您看来,受援高校最需要的是哪方面的援助?
刘仲奎:我认为资助院校需要在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稳步提升。一般来说,资助大学的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不是很高。我们希望继续选择一些缺乏资格的优秀青年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样,我们就会改变教学人员的结构,提高教学人员的水平。关于学科建设,我非常赞同程书记的观点,对口支持的方式和内容应该是创新的。我们非常希望邀请具有国内外学术界影响力的北京师范大学的一批专家和教授为我们的学科建设提供一些重要的指导。例如,帮助我们指导学科发展方向,整合力量,明确关键突破方向,监督具体措施的实施等。
记者:对口支援只是一个中西部高校发展的助推力。刘校长,您从西部高校管理者的角度看,中西部高校的发展还需要哪些支持?还有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刘仲奎:近年来,中西部大学的高层次人才流向东方。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孔雀向东南飞,麻雀飞向东南。例如,我们学校现在面临着这方面的压力。从学校层面来看,我们会做一些情感保留,尽力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或者至少分享学术成果。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两会,我也提出了建议,希望国家出台一些有力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支持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区域,阻止中西部大学向东方人才流动的现状。用教育部陈宝生部长的话说,它被称为“止血”。然后,通过一些政策支持来实现“输血”的效果。当然,我们不能等待中西部的大学。我们必须有所作为,保持健康,并改善“造血”功能。
记者:在您看来,受援学校要提升“造血”功能,应该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刘仲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加强师德建设,为官兵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赋予教师事业成就感,发挥作用。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现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合作共赢
记者:程书记,通过总结北京师范大学多年对口支援工作的实践与经验,能否请您对今后进一步开展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提一些建议?从实际工作的角度看,如何做才能让这项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程建平:对口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我们要做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优势。去年,我很幸运地去了几所西方大学参加本科教学工作的评审和评估。通过这个过程,我觉得有三个层次需要加强。
首先是国家层面。国家应该制定一些向西倾斜的政策。近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在研究这方面。例如,西部地区的教育部直接隶属于学院和大学。去年,与东部大学的学生相比,每名学生的人均补助金增加了20%。除政策导向外,这是财政支持。陈宝生部长今年在两次全国会议上宣讲。为了阻止东南飞孔雀的现象,他必须先止血,然后“输血”和“血细胞生成”。在我看来,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果不能阻止它,就应该引导更多。例如,国家是否可以设立一些西方工作岗位,并鼓励东部的专家和学者在西部工作?西部地区也有西部的优势。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来到青海师范大学工作,结合青藏高原的现实和他自己研究的地球科学,提出了一系列可研究的问题。现在,该大学也面临着一系列评估。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对应支持作为评估标准吗?这些问题必须从国家层面进行总结,以充分发挥大学对口支援体系的优势。
第二是地方政府层面。受助大学所在的地方政府必须从更高层面了解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是政策还是概念更新,中西部大学都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
第三是大学水平。为了支持高校提高认识,我们不仅要坚持“支持”本身,还要从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支持大学与资助大学的合作,共同解决这些领域的关键问题。受助大学所在地,从而开创了高校的新纪元。一种新的对应支持模式。例如,我们的北京师范大学现在支持青海师范大学,我们必须考虑两所大学的战略视角,共同解决青海教育问题。再比如,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不仅是西北师范大学的使命,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使命。我们可以形成克服困难的“力量”。
记者:刘校长,站在受援高校的角度,您对高校对口支援这项政策有什么建议?
刘仲奎:我有三个建议。首先,对口支持在支持西部大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希望这项工作能够继续下去。当然,工作的发展应该与高校配套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改变对口支援的方法和方法的内容。它不能总是按照旧方法完成。
其次,我认为应该对对应支持进行概念性的重新理解。对口支持不仅是为了支持大学的单方面贡献,也是为了单方面接受受助大学。高校必须找到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专业,以支持高校互相学习,在合作过程中实现双赢。
第三,我建议国家考虑引入一些政策措施来支持对口支持。例如,在高校支持下,资助学院在高校支持下的学科建设成就能否纳入支持大学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如果能算进去,调动高校支持的积极性将非常有利,也有利于高校的发展。西方大学的学科。 (赵小亚张伟赵燕)
编辑:张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