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长达两小时的报告中,全场响起40次掌声。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
据统计,去年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异地扶贫搬迁人口超过240万,棚户区住房改造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380多万户。这份令人欣喜的成绩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更大信心。
今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计划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异地扶贫搬迁340万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30%以上。可以说,脱贫攻坚的蓝图已经绘就,接下来就是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毋庸讳言,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摘帽”绝非易事。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政府这样提出“限时”、“定量”、“保质”的脱贫承诺。那么,接下来究竟应该怎么做呢?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发,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教育和健康扶贫,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创新扶贫协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这份“沉甸甸”“有分量”的详细规划,不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顶层设计,也体现了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为了人民”的发展思想。
《淮南子》记载,“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因此,只有老百姓特别是贫困群众,才有资格为脱贫攻坚成效打分,而扶贫工作要想做到位,不仅需要规划,更离不开实干。倘若一边是“快马加鞭”,一边是“虚与委蛇”;一边是中央从治国理政高度全方位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一边是地方政府把民生工程当做应付上级检查。这不仅会严重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而且将加剧贫困问题的短板效应。
那么,如何避免“数字脱贫”和“面子工程”呢?怎样防止“运动式”扶贫导致贫困“回潮”的情况?关键就在于切实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强化资金和项目监管,严肃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惟其如此,才能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回顾千年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和愿望。希望各地区、各部门从两会这个民主政治的殿堂出发,在真扶贫和扶真贫上,“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这样人民群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朔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