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新春,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化大餐,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亿次,豆瓣评分超过8分,决赛收视率破1,累计收看人次超过11亿,网友盛赞其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
《中国诗词大会》兼顾中国诗词的文化内涵与综艺节目的观赏性,于紧张对垒中传颂优秀诗词,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和意蕴,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里汲取营养、涵养心灵,真正做到了喜闻乐见、雅俗共赏。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观众领略了选手功底深厚的诗词基础、主持人蕙质兰心的文化气质、嘉宾妙语连珠的点评诠释。更为可贵的是,节目独具匠心的创新激发了观众的诗词情怀。《中国诗词大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观众可在网络互动社区讨论诗词,表达观点,增加了节目的参与感;将古诗词的多元文化信息与电视手段有机结合,在问答间演绎诗词的意境,听专家娓娓道来诗中之意,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借助海选形成现场百人团成员,再通过擂主争夺战形成当期擂主的赛制,以及对句、填字、看图抢答、飞花令等生动活泼的题型,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
前些年,伴随“快餐文化”和“舶来文化”的双重夹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略显弱势,甚至有“走下坡路”的迹象。而今回望,过去的担忧显然是多此一“忧”。近年来由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浙江卫视出品的《中华好故事》、河北卫视制作的《中华好诗词》以及我们山西卫视打造的《你贵姓》等一系列文化综艺类栏目,一改以往文化栏目“踩在浮云上,不接烟火气”的说教方式,将观众的视野重新聚焦,在轻松活泼的综艺气氛中将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到观众的心中,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启了新的篇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仁者爱人、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坚强人格;温、良、恭、俭、让的人生态度,千百年来,这些丰厚的思想和东方智慧滋养着祖祖辈辈的华夏儿女。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遗憾地表示:“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是不平衡的。我们中国人拿过来太多,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送出去太少。‘拿过来’与‘送出去’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当代知识分子最为艰巨的一项任务。”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错综复杂的时代,保护好、诠释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自觉,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文化传承,离不开创造、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是为创造;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是为创新。
费孝通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美在境界,美在德行,美在语言,愿文艺工作者生产制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将这种美撒播得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