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nspd.com/"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decoration-line: none;">12bet手机版各地经济主动挤水分,是地方财政整顿的一种表现,潜在财政风险上升,真实债务率走高,随着长达三年的债务置换行将结束,城投资质和信用风险分化加大,投资者应提高城投债的信评等级,规避综合财力减弱和负债率偏高的区域。

多地政府自爆“家丑”,经济数据主动挤水分。
新年伊始,多省GDP经济数据竞相挤水分,引发市场关注以及对地方债务、城投风险的担忧。地方政府挤水分最早发生在东北辽宁,曝出2011-14年所辖市县虚增财政收入占比近20%,固定资产投资出现断崖式下修。
18年1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自爆财政收入存在虚增空转,部分旗县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调减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占总量的26.3%,从2015亿下调至1485亿,同时,核减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
随即1月11日华北天津滨海新区在两会上也重新下修调整了GDP数据,16年滨海新区GDP从万亿元下调至6654亿,降幅达1/3,预计17年GDP为7000亿,同比增长6%。
地方政府从GDP锦标赛,到主动下修虚增数据,政策风向因何而变?
1)19大报告确立了政策目标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打破了各地方长期以来“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和考核机制,再加上各地方政府换届上任以后,地方上也敢于公布总量数据上的虚增注水,以定调未来任务时更加理性。
2)财政风险整肃升级,地方财政压力加剧。16年以前营业税归属地方,如果地方对GDP、财税收入数据虚增,对地方财力影响不大,也不易查证。但营改增后,大部分增值税收入上缴中央,如果财税数据夸大虚增,意味着上缴中央的财税部分更大,而留给自身的地方预算收入大幅缩水。
3)经济、财税数据虚高,影响中央对当地经济形势的判断和中央转移支付规模的分配,尤其在17年各地方表外融资渠道大幅收窄(PPP、政府购买、产业基金和平台融资等),从金融领域获得的资金支持下降,不少地区财力窘境上升,
从16年各省市财政收支数据看,仅有6省市实现财政收入大于支出,而余下31省市均存在财政收支缺口,总缺口达7.3万亿,其中有22个地方的财政自给率甚至低于50%,需要依赖中央财政返还补助和财政补贴,多地政府在财政窘境下,不得不自曝家丑,以争取未来更多的地方政府债发行余额和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等支持。
4)从制度上防范统计数据弄虚作假,加大问责力度。19年实施地方GDP统一核算改革,改变当前各地自行统计上报的方式,由国家统计局和各省统计机构共同统一核算,遵循统一、规范方法,实现地方GDP与国家GDP数据的基本衔接。过去存在数字虚增和造假的地方,面临很大的误差和挤水分压力。
地方经济数据主动下修,影响几何?
1)短期经济增速放缓,但增长质量提高。内蒙、天津两省占到全国GDP比重3.6%,审计署公布的17年3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报告中,还提到云南、湖南、吉林、重庆4个省份的10个市县(区)虚增财政收入15.49亿元,
我们认为,后续不排除还有更多省市出现GDP挤水分,未来几年GDP增速将呈整体平稳,但增长质量更高、数据可靠性更扎实,政策层对于总量数据下修和下行的容忍度更高,不会轻易转向刺激。
2)挤水分地区实际负债率进一步提高,举债空间受限。数据虚增的天津、内蒙、辽宁地方城投和国企债务压力本就整体偏高,尤其天津城投平台众多、偿债压力较大,以(城投有息负债+地方政府债)/GDP衡量的地方广义债务率在下修前为76%,而剔除虚增GDP后则攀升至95%,接近100%的地方债务率警戒线,
进一步举债空间明显压缩,未来地方融资扩张将变得非常谨慎,金融机构在评估区域风险时,也会降低风险偏好,信用额度分配更为谨慎、风险溢价要求更高。
3)财税下修地方的收入虚增后,地方真实财力对下属城投的支持力度弱化。政府的支持能力和支持意愿均有下降,尤其是参与大量地方公益性业务和政府应收款占比较高,严重依赖财政补贴、项目代建回购、土地资金返还等现金流支持的城投,面临风险状况的增加。
4)财税挤水分也是地方财政整顿收紧的一种表现,18年地方基建投资面临一定压力。2014-17年基建投资每年保持15-20%的高速增长,已占到总投资和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超过30%和85%,
由于基建往往是逆周期对冲经济下滑的重要工具,随着经济企稳向好和信心增强,政策层对于财政风险整肃力度加大(地方数据虚增挤水分也是财政整顿的一部分),地方实际财力和融资渠道下滑,18年基建投资面临一定压力。如果想在党代会后的开局之年维持基建投资“稳增长”地位,“开正门”扩大地方债和城投债发行成为唯一选择。
如何检验各地GDP的含金量?
相比GDP的增长,税收、信贷、电力、运输等是更加透明的数据,可以通过相互印证对各省GDP增长的真实增速进行检验:




财政风险监管大年,城投择券如何选择?
18年可能是信用风险大年,如果说17年是金融监管元年,则18年财政风险整肃或将成为政策焦点,年初伊始多地主动自曝家丑、经济挤水分,潜在和隐藏的地方财政风险逐渐浮上水面,随着长达三年的债务置换行将结束,城投债整体信用资质和估值面临分化加剧,我们认为在择券上应关注:
1)公益性:从事公益性投资的“真”城投,业务和收入仍来自地方政府,仍有信仰担保,且项目纳入预算后稳定性更强;
2)重要性:抓大放小、剩者为王,核心平台更有优势,越“重要”越难倒;
3)强后盾:关注经济发达、经营性资产多,有望注入资产和转型为房地产和国资控股公司的城投;
4)警惕转型退出风险:区域基建需求小,城投平台不再从事公益性投资,资产被划转、经营业务不明晰,财政支持全面退出,不确定风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