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12月22日电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马来西亚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就像一盘录像带,可以概括一千年,并延伸民族生活的荣耀。马来人和中国人的文化交流就像一本笔记本,可以书写千山万水,也可以延续辉煌的民族融合。
在马来西亚长大,多种族、肤色和宗教一直是它的特点。理解和学习彼此的文化似乎并不奇怪。在马来西亚,求同存异似乎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中国人了解马来风俗,马来人学习汉语,中国人了解马来禁忌,马来人喜欢中国文化.除了展示马来西亚和中国巫文化的交融,它还包含了马来西亚和中国几千年来和谐共处的友谊。
自小拥有语言天赋 老师推荐到华小念书
如果你只听到她的声音却看不见她,娜迪亚流利的中文会让人觉得她是中国人,但事实上她是出生在一个普通马来家庭的女巫。
戴头巾的女孩一年前刚刚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工商管理学士学位,然后回到马来西亚工作。
“我喜欢学习中国和中国文化,因为它让我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与来自不同国家的更多人交流。”
纳迪亚回忆说,在21日晚举行的《45:多元包容,美美与供》特别纪录片分享会上,正值马来西亚和中国建交45周年,她小时候在幼儿园班就展示了自己的语言天赋,所以老师推荐她去中国上小学。
“当我在幼儿园的时候,我的学校周末有一所中文补习班。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很好奇,告诉妈妈我要去补习班。”尽管只有简单的汉语“1234”,老师惊讶地发现马来女孩学得很快,所以她问妈妈是否愿意把孩子送到中国小学。
纳迪亚家里有五个兄弟姐妹,但只有她和她的弟弟去中国小学说中文。当时,当娜蒂娅的母亲第一次送她的孩子上小学时,她不可避免地感到不安。
“当我刚开始上学时,我妈妈感到非常担心。她经常认为我不会做作业,因为家里没人能问。她和爸爸每天都去找我的班主任,问他们是否可以把他们的课翻译成马来语,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家教我了。”
起初她为家人感到茫然,但后来她慢慢接受了自己在中国一所小学学习的事实。
她笑着说她最喜欢和同学在电话里聊天,因为家里没有人能理解她。当
靠与友联系维持华语水平
上初中时,娜蒂娅不得不无奈地放弃学习汉语,因为繁忙的功课和放学后还要额外教汉语课。“有太多的事情要考虑,我学不会。直到拿到马来西亚教育文凭后,我才从森那美获得奖学金到中国学习,我才重新获得学习中文的机会。”
当被问及她是否害怕自己会因为长时间没有接触中文而落后于他人时,娜蒂娅微笑着说,“不,虽然我在高中没有上过中文课,但我仍然有中文基础,并与中国朋友保持联系。我不会忘记如何说中文。”
她还骄傲地说,那时她的中文比许多中国朋友都好。“过去,我的小学老师说我很吵,喜欢说话,所以我觉得学中文没有问题。此外,我经常参加中国的讲故事比赛和作文比赛,而且大部分时间我都获奖。”
异国同学操流利华语
回想在中国学习的早期,纳迪亚认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当一名非洲学生来机场迎接她和其他五名学生时,他真是一个说话完美的普通话。
“你们是马来西亚的同学吗?跟我来,去宿舍。”
她笑着说,这只是她第一次听到非洲人说普通话,这很新奇。然后她发现不仅非洲人,当地的澳大利亚人和阿拉伯人也能说流利的普通话。
“那时,我以为我会说普通话。去中国可以吗?但我在那里不太懂,我们应该始终注意我们的马来西亚口音,以免当地人不懂我们的语言。”
纳迪亚坦率地说,中国的竞争非常激烈
常当马来西亚游客导游
从马来西亚到中国有很多航班,所以在那里学习的纳迪亚(Nadia)将不时为马来西亚游客充当导游,这样中国人就可以体验真正的中国民俗。“马来同胞到那里旅游时,我会带他们去一些真正的景点和游客不多的地方,以便结识更多的马来西亚朋友。”
她说,由于负面新闻的影响,一些马来西亚人对中国有不好的印象,她会解释以提升中国的形象。
“有些人会在网上看到中国的样子,但我会告诉他们我在这里生活得很好。”
2018年7月毕业后,纳迪亚回到马来西亚,在赛纳姆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工作。
“回到马来西亚,我仍然认为马来西亚仍然是我的家乡,但是如果我有机会,我仍然想回到中国。”
受华人“公平”启发 让儿女接受华文教育
穆罕默德·亚当年轻时热衷于学习伊斯兰知识,他曾在一家中国企业工作。他接触到中国文化,深深感受到中国价值观的卓越。他决定他的孩子将来必须接受中国教育。
现在,四个孩子中,有两个在龙溪肖华学校学习,一个单独去巴生兴化中学,最小的孩子明年也将去中国海豚幼儿园。
穆罕默德·阿丹(Mohamad Adan)说,用中文教育孩子的想法来自一个发生在一家中国私营企业的小故事。当时,公司刚刚解雇了员工。老板没有以马来背景解雇自己,而是解雇了一名中国员工。他很困惑,但深受感动。
问了老板后,他被告知:“我不管你是什么种族,只要你在工作中表现出色,我就把你丢在后面。相反,如果你做得不好或出错,我会做生意,而不是赛跑。”
“这一事件极大地鼓舞了我认识到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公平’的价值,不会因为他们的种族而偏袒或排斥他们的同胞。因此,我认为这是一个目标。将来,孩子们必须接受中国教育,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他说。
争取让长女获独中奖学金
十多年过去了,大女儿艾尔莎从肖华陇西毕业,被巴生兴化录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公平对待所有民族的价值观再次触动了穆罕默德·亚当。
他说由于家庭环境不好,艾尔莎一所学校的学费实际上会增加经济负担,所以他试图和校长沟通,希望学校能帮助他。“我告诉校长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我的目标。我不想让孩子们(中国教育)就此止步。我不想半途而废。这是我的原则。起初,校长说有必要和系主任讨论一下。我还为艾尔莎准备了第二个选择,那就是在一所国立中学学习。我没想到校长会给我带来好消息,告诉我学校愿意给艾尔莎奖学金,这解决了我的财务问题。”
学校的帮助再次让他感受到马来西亚的多民族、多文化共存、共同繁荣和相互支持。所有民族都不会因为肤色不同而面临差别待遇,更不用说因为宗教界限而疏远了。
以赴华留学为目标
艾尔莎谈到了他在肖华的六年校园生活,眼睛炯炯有神地说:“我不只是喜欢,我非常喜欢。”
我期待着去一所独立的中学学习。
她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也热衷于篮球。在团队运动中,她与所有民族的朋友密切合作。当她一起在球场上流汗时,她也产生了跨种族的团队精神和情感。
她说这是让她最不愿意毕业的情感,也是老师在各种科目上一丝不苟的关心和指导。
带着“六年级模范学生”的光环毕业。当被问及是爸爸决定进入唯一的中学还是他自己的选择时,艾尔莎微笑着说两者都有。
她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热爱不会停留在单一的学校,而是展望未来,希望在中国学习。
虽然艾尔莎从幼儿园开始就在汉语教育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但她从未脱离过自己民族的生活圈子。
在这样一个多样化和一体化的环境中,她观察到所有民族的不同生活习惯和文化,并意识到即使民族之间有差异,也不会有任何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