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疫情逐渐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已经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在6月9日至10日举行的全球智库防疫合作云论坛上,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在内的许多中外嘉宾强调,国际社会不仅要合作应对疫情带来的各种挑战,而且要吸取经验教训,在同样紧迫的气候问题上立即采取行动。
新流行的肺炎使所有国家更加意识到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也使所有国家深刻认识到,应对气候危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又一严峻考验。
像新的冠状病毒一样,气候问题不分国界和种族,它对人类构成的威胁也同样致命。近年来,世界各地都出现了极端天气。仅在2019年中期,人类就目睹了欧洲历史上最强的“热浪”,许多龙卷风和飓风灾害,以及由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如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和亚马逊森林火灾。这些灾难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无情地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宝贵生命。
在疫情期间,气候危机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正在酝酿和发酵。6月9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对粮食安全和营养的影响》,指出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其他因素导致全球粮食系统在疫情爆发前处于紧急状态。随着疫情的蔓延,世界许多地区都发生了虫害、干旱和洪水。目前,中国已经全面进入汛期。148条河流经历了超过警戒水位的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和北江都遭受了今年的第一次洪水,一些地区发生了洪水。
剩余的全文
随着全球疫情逐渐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已经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在6月9日至10日举行的全球智库防疫合作云论坛上,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在内的许多中外嘉宾强调,国际社会不仅要合作应对疫情带来的各种挑战,而且要吸取经验教训,在同样紧迫的气候问题上立即采取行动。
新流行的肺炎使所有国家更加意识到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也使所有国家深刻认识到,应对气候危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又一严峻考验。
像新的冠状病毒一样,气候问题不分国界和种族,它对人类构成的威胁也同样致命。近年来,世界各地都出现了极端天气。仅在2019年中期,人类就目睹了欧洲历史上最强的“热浪”,许多龙卷风和飓风灾害,以及由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如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和亚马逊森林火灾。这些灾难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无情地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宝贵生命。
在疫情期间,气候危机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正在酝酿和发酵。6月9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对粮食安全和营养的影响》,指出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其他因素导致全球粮食系统在疫情爆发前处于紧急状态。随着疫情的蔓延,世界许多地区都发生了虫害、干旱和洪水。目前,中国已经全面进入汛期。148条河流经历了超过警戒水位的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和北江都遭受了今年的第一次洪水,一些地区发生了洪水。
如果气候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全球粮食安全将面临更大的威胁。
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未来的全球病毒流行。麦肯锡最近发布的报告《后疫情时代下的气候变化》指出,主流研究一致认为,气候危机将使公共健康威胁成倍增加,如全球变暖将增加虫媒传染病传播的可能性,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将增加传染病交叉感染和变异的风险
此外,气候问题可能像流行病一样成为国际竞争的“武器”,助长反全球化趋势。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减少碳排放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必要途径。然而,对一些国家来说,减少碳排放意味着增加工业生产成本,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美国退出《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并重启化石燃料开采计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特朗普认为该协议给美国造成了“不公平的经济负担”。更糟糕的是,气候问题还可能加剧国家对低碳技术的垄断以及其他不利于国际多边合作的现象,加剧本已低迷的全球治理。上述情况可能对处于全球化不利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造成更大的伤害。
新流行的疾病为人类敲响了警钟。面对气候危机,人类采取积极的态度和做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在去年12月举行的第25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各国未能就碳交易市场机制和合作达成一致,也未能使会议取得实质性成果。由于新的疫情,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已经推迟到2021年11月。在这一重要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处于“瓶颈”之际,各国应主动开展交流对话,凝聚共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以长远的发展眼光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在国际合作中,中美两国的作用至关重要。尽管两国关系存在诸多挑战和曲折,但面对人类的共同危机,两国应摒弃零和博弈的竞争思想,为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气候灾害做出贡献。中国政府可以加强与美国的联系,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两国企业优势互补,深化低碳产业领域的合作。中美企业、智库和科研机构等非政府实体也应通过非政府交流,自下而上地推动气候与环境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合作。
近年来,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地位逐步提高,但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可以进一步推进能源结构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注重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避免粗放式发展。在实现自身技术进步的同时,中国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低碳技术,加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应用合作。
气候变化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影响全人类的共同福祉。这种流行病最终会结束,但不应忘记这种流行病给人类带来的警告。面对随之而来的气候挑战,各国应坚持合作精神,着眼长远,大力提高危机意识,善待自然,共同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责任编辑:段兴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