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朱社区改造后
旧住宅区改造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在旧住宅区改造中,南昌曾面临五大难题:手续难、项目推广难、居民参与难、资金筹集难、后续管理难。近年来,我市“对症下药”,积极探索旧住宅区改造的“南昌模式”,以改善城市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有效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旧住宅区改造树立一个中性的标杆、树立一个榜样、树立一个榜样。
重心下移解决“困难”程序
2016年,该市开始推进旧住宅区改造。到2019年底,将完成331个旧住宅区改造项目,涉及18.58万户,面积1849.57万平方米,投资35.4亿元,惠及59.5万人,形成一批旧社区改造模式,有效改善市民“家园”环境。
据悉,未来三年,我市计划投资210亿元对2000年前建成的1133个基础设施薄弱、居民改造愿望强烈的旧住宅区进行综合改造,不断改善和提升市民的“居住环境”和“活力”,努力探索形成旧住宅区改造的“南昌模式”。
旧住宅区改造是一项复杂而全面的工程。该项目的建设涉及复杂的程序,往往容易陷入审批过程。如何简化程序和加快审批?为此,我市以改革审批服务为突破口,以改革创新为重点,大大缩短了旧住宅区改造项目的手续办理周期,从原来的6个月缩短到1个月,有效解决了手续办理难的问题。按照“市级统筹、县级领导”的原则,开辟绿色通道,重心下移。项目审批权将下放给每个县和区,并将实施联合审批。规划、建设、城管、消防、环保、房管、民政、公安等两级部门将定期召开专题协调会,共同审批项目。“系列”将改为“平行”。这不仅可以缩短审批时间,还可以简化项目建设申报流程。
高位推进裂解工程推“难”
旧住宅区改造涉及面广,需要与不同部门和单位协调。为解决项目推广中的难题,我市建立和完善了“市级统筹、县级实施、基层合作、企业推广”的工作推广机制,形成了项目推广的强大合力。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为了推进旧住宅区改造,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策划推进改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进行了定期检查。该市四个团队的领导已经建立了街道来促进旧住宅区的改造。同时,建立了现场人员制度,在项目设计人员的充分参与下,将老百姓的合理需求融入到设计中,并及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微调,使项目充分转化为老百姓,有效避免了“一个蓝图无法管理”的弊端。此外,要注意发挥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和志愿者、老党员和老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破解违法建设和施工中设置私人大门等一系列重建难题
鉴于旧住宅区改造中的“不变”、“什么变”和“如何变”,我市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在整个改造过程中实行民主协商,使居民从原来不关心住宅建设的“外来者”变成住宅建设的“主人”。改造前,组织社区居民参与设计方案的研究,充分吸收居民的需求和意愿,使改造工程“脚踏实地,事关民生”。在改造中,该项目由当地街道牵头,并设立了专门的工作班。一家人走进房子宣传这个项目。公众支持率基本达到100%。例如,在西湖区南铁生活区的拆迁中,627户家庭的工作任务以每天20户的速度迅速推进,并在33天内完成。
多元化融资解决“难”融资
旧住宅区改造规模大,投资大。装修资金从哪里来?我市探索了“上级补助、市县配套、社会集资”的多元化筹资方式。它改变了以往市县财政“单干”的困境,探索了“南昌经验”在旧住宅区改造资金使用中的作用。
2019年,我市充分利用上级政策,从中央财政获得专项补助资金1.18亿元。目前,所有资金都已拨付到相关县区,有效保证了各县区旧区改造的顺利进行。同时,市级奖励和补贴将从原项目投资的20%提高到每户2万元标准的30%。这有效缓解了县城重建资金压力,增强了县城旧住宅区改造的积极性。引入良好的社会资本,充分利用和挖掘社区资源,积极探索政府采购和有偿使用新设施等方式引入停车设施、养老服务、商户等社会资本。解决旧社区改造资金问题。
市场运作突破后续管理的“难点”
东湖区绛县梅婷社区于1993年投入使用。这是一个典型的老社区。现在,旧住宅区改造后,这里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新后,社区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我们也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实行标准化管理。住在这里特别舒服。江西梅婷社区居民叶晨说。
旧住宅区改造分为三个部分和七个部分。如何解决旧住宅区管理的缺失和废弃问题?按照“政府引导、业主自治、市场运作”的原则,我市推进社区管理的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引入物业服务,对住宅区实行专业化管理。成立业主大会、选举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委员会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聘请保洁、保安等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签订服务合同。在社区居委会的指导下,落实居民自治,推进“方案共谋、点对点共建、环境共管、效果共评、服务共享”的“五位一体”方式。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探索解决旧居住区改造和管理中的难题,提高居住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王继红,南昌日报记者张/文/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