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县南丰镇乌沙村百合育种基地。记者洪晓波摄
钟在一家竹笋加工厂工作。首席记者张武明
熊瑞友介绍了基地内蔬菜的生长情况。首席记者张武明
卢(左一)和他的同事监督工业扶贫基地恢复工作和生产。(由受访者提供)
在防疫和控制期间,潘一在村里建立了一个蔬菜农场。(由受访者提供)
孙大新检查小龙虾打捞工具。首席记者张武明
首席记者张武明
向贫困宣战,走向小康社会,是战场上的战士们与贫困作斗争的庄严承诺。
扶贫攻坚以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战斗,并精确地运用他们的策略。他们巩固了战胜贫困的强大力量:党员和干部迎难而上,毫不松懈地继续奋斗。贫困户感受到党的自强不息、廉洁奉公的善心,不依靠思想进步,企业家有整体利益去帮助穷人,承担发展的责任。我们不会逃避我们的责任,我们会尽我们的职责,我们会聚集我们的每一点力量,我们会积累巨大的潜在能量来赢得与贫困的斗争。
如果有一小部分热量,它会分裂光线。千千的一万名忙碌的、决心努力奋斗的人物已经被纳入了消除贫困的宏伟历史画卷,成为生动的图案和标签。
当全省2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时,记者走近在脱贫攻坚战第一线战斗的工人,记录他们在不同岗位上艰苦奋斗的故事,倾听他们的战斗声音和工作愿望,感受贯穿其中的信念和力量。
铜鼓县大路镇双红村的一户贫困户钟:“只要你的手不闲着,日子就会好起来!”
从家走到竹笋加工厂需要10多分钟。这对有轻微腿部残疾的钟来说并不困难。
“现在是淡季。来这里割竹笋,一天挣130元的收入。”钟从来没有想过,当他59岁的时候,他可以成为一名工人,并获得良好的工资时间。
钟的竹笋加工厂,由该村的毛竹林专业合作社经营,是在对口支援单位的捐助下建成的。其产品包括罐装竹笋和软包装竹笋。该工厂于今年春天投产,在村里雇佣了40多名员工,解决了包括钟在内的20多个贫困家庭的就业问题。
双红村是一个极度贫困的村庄,位于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全村有山林5.4万多亩,其中毛竹林面积2万多亩。看看竹子的经济价值,几年前,村里的一些人开始一个接一个的小竹笋加工厂。每年清明节前后,村民们都会抓紧时间挖竹笋,要么把它们卖给在家里购买的竹笋加工厂,要么留着自己加工。
将竹笋制成干竹笋是双红村村民的传统技艺。然而,近年来,村干部们更多地考虑如何引导村民放弃这一技能,将加工环节移交给竹笋加工厂。村党支部书记廖告诉记者,村民们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来制作笋干。万一下雨,他们必须在山上建一个棚子生火烘干。与此同时,为了确保竹笋不会变质,一些村民会用硫磺吸烟。
存在火灾隐患,也影响食品安全。自制笋干的缺点导致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向bam出售新鲜竹笋
如果你用双手努力工作,你就能摆脱贫困。这是钟的简单想法。如今,钟每天都在一家竹笋加工厂工作,拥有一条相对完善、清洁的竹笋蒸煮、压榨和干燥生产线。他对在家乡卖物美价廉的笋干更有信心,对自己的人生前景也更有期待:“我很高兴能在家工作。只要你的手不闲着,日子就会过得更好!”
双红村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像钟一样,在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发扬自力更生、主人翁精神,通过劳动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过去几年里,村子里最直观的变化是,一些以前被认为是“懒鬼”的人也搬走了,愿意工作和找工作,成为村民的自觉选择。
奉新县松埠镇扎夏村党支部书记熊瑞友:“拓宽发展视野,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家庭增收!”
蔬菜基地配有摄像头,这是扎夏村田野上的一道特殊风景线。村民们都说这条风景线是由带领贫困家庭脱贫的干部赢得的。
如何从工业扶贫开始?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答案。为了选择一个符合该村实际情况的扶贫模式,熊瑞友一直在四处探索,多方借鉴。2017年底,他了解到南昌的一家电器公司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直观的了解农田,直接供应农产品,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主意:村里的农田应该平整,相关单位应该认购土地,并“订购”土地,村里应该种植相应品种的绿色蔬菜,并负责送货上门。
在向镇党委汇报并得到肯定答复后,熊瑞友便忙于农田流转、排灌设施修复、道路修复等工作。经过大力宣传和协调,这种“以买代捐”的扶贫方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参与。很快,16个单位(个人)和企业认购了14亩蔬菜,第一阶段的价格为每亩每年2.5万元。其中,大多数认购单位是在松埠镇实施对口支援的县级单位。
一方面,必须确保向订阅单位的食堂供应绿色和舒适的季节性蔬菜;另一方面,必须确保贫困家庭参与和赚取收入,挤出村党支部的决定,成立专业合作社,经营和管理蔬菜基地。
2018年下半年,名为“马管家”的电子商务扶贫基地蔬菜基地正式开始运营。合作社要求订购单位检查蔬菜品种,同时组织包括扎夏村23户贫困户和其他村的贫困户在内的村民参与蔬菜种植。通过蔬菜基地上方的摄像头,订阅单位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上看到菜园的生长和蔬菜的施肥情况。
“为了保证蔬菜地的集约种植和贫困家庭的充分就业,我们在一英亩土地上建立了五个扶贫工作岗位,每个岗位每年的劳动收入为3000元。此外,每一个贫困家庭年底都会得到600元的分红。”熊瑞友告诉记者,该村还专门为送餐工人安排了一个公益岗位,月薪1200元。送货员的职责是将当天采摘的蔬菜送到县里所有的订购单位。
随着蔬菜基地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企业愿意合作,熊瑞友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重点:如果顾客想吃当地的猪肉,他会立即建一个猪圈养猪;一个大稻农想在村里租30亩地,他提出了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的要求。
此外,为应对中药原料的需求,扎夏村建立了黄蜀葵种植基地,与江苏的一家制药公司联系销售。其中,黄蜀葵苗的移植和采花都可以为贫困家庭安排就业。尤其是采摘工作
他在村子里呆了5年,他的孩子才5岁。潘一说,他很遗憾没能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但他更自豪的是,他深深地参与了夏冬曹村的建设,目睹了这个“第二故乡”最近的变化。
2015年7月,当他从省委研究室来到曹村时,面对的是一个外表混乱、干部隔阂、甚至没有党支部书记选择的村庄。“我问自己,一旦我进入一个贫穷的村庄,我会扎根解决这个问题。”在过去的五年里,贴在村部旁边广场上的村庄面貌的新旧照片提醒人们,这个村庄已经从“肮脏、混乱和贫穷”变成了一个著名的美丽乡村。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体现了村干部在思想上的团结与合作,在工作上的团结与合作。
在潘一和其他帮助成员及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村子的困难正在一个接一个地被打破。
要解决这个难题,首先,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和村民交朋友。"方言是工具,说不好方言的干部是不合格的."为此,这位会说英语和日语的官员努力学习村里的方言。一段时间后,潘一与村民沟通没有障碍。正是通过密切的沟通,他充分把握了村庄的形势和舆论,把握了发展的短板,理清了发展思路。
以前,夏冬曹村的村集体经济依赖于一个采石场。潘一意识到,这种纯粹的资源型企业很容易破坏生态环境,引发冲突和纠纷,而且不会持续很久。他指导村民们从传统的稻子和柑橘种植开始,增加了桃子和莲子的种植。在此基础上,他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依靠大学专家的智力支持,在全县建立了著名的养牛基地和白鹅养殖基地。
解决难题体现在改革的思路上。夏冬曹村毗邻抚河,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发展乡村旅游有一定的条件。“乡村旅游随处可见。我们的游客来自哪里?”潘一确定了体育扶贫与群众体育文化需求之间的结合点,打破了行政村的壁垒,建立了社会体育党支部,以吸引各村村民,成立了一批健身队,如广场舞、手摇狮和皮划艇,并利用生态和场地开展各种比赛。“在参加比赛的同时,运动员可以体验农村生活,参观农村风光。只要人流增加,乡村旅游就有发展前景。”潘一说,一些比赛已经举行,并将于今年下半年在该村举行。
解决难题也体现在热心的关怀上。春节过后,网上课程将很快开始。潘一得知村里的学生还没有收到课本和练习本。他和每个人一起熬了整整两个晚上,为村里所有的孩子打印课本和练习本,用一双手把它们免费送货上门。在村子里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及时更新孩子们最喜欢的书籍,邀请体育冠军、大学教师、外国朋友与孩子们互动,这些都是潘一的创新。
"如果你把村子当成你的家人,村民们会把你当成他们的家人。"潘一说,他已经在扶贫事业中找到了生活的坐标,并愿意全心全意地付出。
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大新;
"计算贫困户的收入账户和企业的发展账户!"
当小龙虾上市时,每天早上都有近100人去公司的米虾养殖基地钓小龙虾。孙大新告诉记者,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贫困家庭,每天工作6个小时就能挣150元左右的收入。
“稻虾养殖”产业是鄱阳县的主导扶贫产业之一,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是该县发展该产业的龙头企业。目前,该企业已转让3万多亩
企业所需的大米来自当地农民,包括贫困户,并承担了这一责任,使孙大新认识到:“贫困户和企业是利益共同体。计算贫困户收入账户和企业发展账户。他记住了一系列的数字,包括在生产经营环节能为贫困家庭提供多少就业机会,以及能为贫困家庭增加多少收入。
主要渠道是促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就业。“我们的业务主要分为两部分:大米工厂和大米虾养殖。在米厂,我们倾向于雇用贫困家庭从事清洁、烹饪、包装和搬运工作。我们已经招聘了十几个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的贫困家庭长期就业。相比之下,贫困户跟随企业参与稻虾养殖,效益更大。孙大新说,当地的小龙虾质量好,价格优势明显。按每亩龙虾75公斤,每公斤售价40元计算,每亩小龙虾产值为3000元。除了下半年的水稻产值外,贫困家庭每亩耕地的年收入可达4500元。
这也是允许贫困家庭参与农业管理并以土地份额和红利的形式获得收入的一种方式。以夫妻为例。每人管理40亩农田,每月管理费2000元。这样,一个家庭每年可以赚近5万元。此外,被转让土地的家庭将获得每亩土地900元的租金和年底大约800元的股息。
在捕捉小龙虾的过程中,虾笼已经磨损,需要更新。孙大新认为,给贫困家庭这个增加收入的机会。目前,38个贫困家庭负责准备虾笼。一种方式是企业将半成品交给贫困家庭,这样他们就可以赚取加工费。另一种方法是完全从贫困家庭购买虾笼。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帮助贫困家庭每年增加收入约3万元。
此前,由于疫情的影响,小龙虾的消费受到抑制,市场价格一直无法上涨。随着近期餐饮业活动的增加,小龙虾价格也有所上涨,这增强了孙大新的发展信心:“我们计划做大做强鄱阳湖大米和鄱阳湖小龙虾品牌,带动更多贫困家庭参与‘稻虾养殖’产业,形成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浮梁县蛟潭镇纪委书记卢:“扶贫资金不能滥用。如果有什么反映,有必要搞清楚!”
“几天前,当我回访教育他时,他对自己的违纪行为有了深刻的理解。我们处理了他,并通知了他,希望更多的干部能够提高警惕,严格遵守扶贫纪律。”当卢打开扶贫问题的线索和账本时,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卢的“他”是原交潭镇芳村党支部书记卢楚发。去年年初,镇纪委接到线索,反映吕楚发的优秀亲友和他在五保户危房改造中的灵活工作。经过调查,卢楚发的弟弟本应被排除在拥有档案卡的贫困家庭名单之外,但卢楚发暗示,他弟弟生病了,并没有将他排除在外。此外,卢楚发还存在扶贫资金的替代使用问题。五保户陆某申请补助16500元用于农村危房改造。村委会安排工人建造这些建筑。实际费用为9500元,剩余的7000元由鲁楚发用于建造其他村民的房屋。同年6月,卢楚发被解除党内职务。
“扶贫资金不应被滥用。应该检查任何反射。”在全镇党员干部会议上,与会者记住了鲁的话。根据上级的部署,胶潭镇纪委粘贴了醒目的反贫困纪律宣传标语,如“谁贪图反贫困钱,谁就砸自己的碗”和“干什么
由于扶贫纪律深入人心,卢的手机经常接到村民的电话。“有些人年纪大了,受教育水平低。电话里提供的信息可能不准确,但它代表了他们对扶贫的期望和对纪委干部的信任。卢给了一个例子。一位老人说他签了合同后没有收到钱。纪委官员帮他一一检查了一下。他们发现钱已经进了卡,但他不知道是哪种补贴。一些护林员报告说他们没有及时领到工资。经过调查,工作人员告诉他,工资仍在发放,很快就会发放。
为了做好扶贫领域的监督工作,纪检监察人员必须首先熟悉政策。交潭镇纪委的五名工作人员带着扶贫手册,有空的时候加强学习。如何报销贫困家庭的医疗费用,学生在每个阶段每年可以获得多少补助.每个人都可以张嘴说出来。
干部作风是落实扶贫济困政策的关键。焦潭市纪委一直密切关注干部作风淳朴等问题,并进行不懈的监督。去年3月11日,镇纪委发现村里的两位一等秘书没有办理离职手续就离职,决定与他们进行训诫谈话。“乡镇很小,所以监管似乎不合理,但这是我们的工作职责。我相信接受过处理的干部也能理解,战胜贫困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用强有力和有效的监督来提供强有力的纪律保护。”卢对说:
在交潭镇的村庄(社区和林场),村级纪检监察队伍十分活跃。他们负责收集扶贫领域的诚信信息,并向镇纪委报告。鲁告诉他们,进村入户“找茬”不是要跟谁斗,而是要通过“最后一公里”的监管,让贫困户有一个真正的利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