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物分类是一种新时尚。万里区赵县镇聂城村作为全市第一个农村垃圾分类试点村,高度重视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大力推进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群众自觉形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逐步把新时尚变成新习惯。(4月8日,南昌新闻网)
小习惯能看穿大文明。随着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分类投放是生活垃圾分类的源头。对于居民来说,养成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和投放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过去的两年里,南昌县和区因地制宜,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垃圾分类活动,从设置和开放垃圾箱到交换垃圾分类点、交换生活必需品点、分发免费环保垃圾袋等。鼓励大家实施垃圾分类。这项工作现已得到公众的响应,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长期以来,城乡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和准确配送的意识仍然薄弱。
那么,垃圾分类怎么能成为一项全国性的行动呢?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督促和引导居民自觉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让公众学会区分垃圾。在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分类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制定的垃圾分类标准,宣传普及各种垃圾知识,让公众知道如何分类垃圾和分类的好处,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不断提高自觉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形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只有将环保意识转化为社会共识和集体行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和知晓率达到100%,才能成为正常的生活习惯或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提高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水平,使其既有法律依据又有证据可查。这可以充分借鉴其他省市的好经验和做法。例如,设置一个智能传送端口。每张智能卡“绑定”一个家庭。当一户人家刷卡扔垃圾时,该户人家的基本信息会传到居委会的后台,谁扔垃圾谁就一目了然。严格惩罚那些“不严格遵守垃圾分类规则和责任”的人,让每个人都受到警告,强化垃圾分类“底线”不可触及的观念,强制培养垃圾分类习惯。
养成一个习惯需要一天以上的时间。几天前,南昌公开征集《南昌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形成一种真正的“生活习惯”。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以及精细化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只有这样,垃圾分类才能真正内化为人们持久的行为习惯。因此,垃圾分类必须长期持续进行。(文/许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代表个人观点,与南昌新闻网无关。本网站不对其原创性以及文本和文本中所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自行查阅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