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万
有这样一群人——
在赢得防疫和控制战争,他们主动要求战斗,并与团队去前线抗击流行病和战斗与白人士兵。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以记录员和战斗人员的身份实践了“增强足力、视力、脑力和笔力”的要求。
他们用毛笔和照相机记录了江西全力支持湖北随州抗击新流行的肺炎的行动和措施。他们用心灵和感情讲述了我省医疗队队员和随州医疗队队员共同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聚集了江西和湖北“疫情”的强大正能量。
他们是江西医疗救护队的记者。面对来势汹汹的新皇冠肺炎疫情,省委、省政府迅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动员和集结我省对口支援随州前线指挥部和第二批救援医疗队,在24小时内救援随州,成为最早到达全国的对口支援队伍之一。和白人士兵一样,该省的一群记者也跟着“倒退”,变成了“倒退”。
通过图片和报道,全方位、立体地呈现了江西人和随州人携手抗击疫情的生动场景。
“如果你射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不够近。”这句被许多记者奉为座右铭的话,也影响了《江西日报》的首席记者杨继红。他已经工作了20多年,是新闻摄影的“老手”。他出席了1998年的抗洪和汶川地震。在去随州接受这一邀请之前,为了工作需要,他“残忍地”剃了十多年的胡子。“这样穿防护服更方便,可以避免感染,并对自己和每个人负责。”在随州的40多天里,杨继红拍摄了大量现场照片,包括3月4日进入随州中心医院龙门医院重症监护室采访的“红区”照片。此外,他还去了各个医院区,为我省医疗救援队的389名一线医务人员每人留下了一幅“疫情”的画像。
“我报名了!我会报名的!”2月10日,在江西日报登记组,记者要求开战,郑就是其中之一。此前,郑因为担心两个孩子得不到照顾而犹豫不决,但他的妻子、记者陈蒙理解他的职业本能,并表示强烈支持。从出发的那天起,郑就奔赴前线,以抗击“疫症”的战斗为主线,综合运用拍摄和拍摄技巧,收集和撰写了100多部关于力度、深度和温度的作品,其中《有一种支援叫“江西速度”》 《ICU里的生命保卫战》 《长大了我也想当医生》等文章和财经媒体作品引起了广泛关注。“虽然通常需要在凌晨两三点钟休息,但考虑到报社后方团队的大力支持还是值得的。”
通过一组组镜头和连接,从多角度、广覆盖面地展示了江西援助团在医务人员的指挥下,连续作战的光辉形象。
对于江西广播电视记者李航来说,在他到达随州的前几天,他面临着一个电视人很少遇到的难题:——单兵作战。面对困难,他带头全力以赴,完成了许多任务,如拍摄、采访、写作和编辑电影。尽管李航熬了一夜,但他没有抱怨,也没有退缩。他满怀热情地完成了所有的报告任务。由于他的出色表现,2月26日经前线指挥部临时党委同意,他被“火线”提拔为预备党员。在李航看来,救援队的100多名成员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冲锋在抗击疫情的前沿,是值得学习的榜样,也是摄像机应该瞄准的主要演员。
作为增援部队,江西广播电视记者郝世方、邹于2月15日抵达随州。主要负责拍摄的郝世方经常在绥县、广水和曾都地区来回奔波。
“90后”新闻主播邹是该队最年轻也是唯一的女记者。通过《随州战“疫”日记》栏目的联系,她充分发挥了自己在现场的专业特长,从细腻的角度关注感人的故事,与观众分享她在“疫情”一线所见所闻。"许多人问我,女孩子会害怕去前线吗?"邹说,她的回答是,军人不分性别,女医务人员占我省医疗队伍的60%以上。他们非常鼓舞人心,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
2月24日,《赣南日报》记者陈抵达随州。他迅速进入战斗位置,主动申请进入隔离病房,将摄像机对准“白衣天使”。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他慢慢移动。他总是一遍又一遍地仔细寻找光源、角度和细节。陈德昌在随州期间,以图片、录像、文字等形式,不断向后方提供各种资料,为自己确立了“与时俱进”的任务。一个月内,他拍了近万张照片。
“前方的记者勇敢而逆行,专注而专注。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很好地完成了报告任务。他们表现出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新闻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他们是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据前线指挥部新闻宣传组组长李丰介绍,前线记者把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带到了战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唱响了伴随心战而来的江西“疫”的“好声音”,为救援工作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
战争期间,春天又冷又冷,回来时到处都是麦草。3月23日,任务圆满完成后,在前线指挥部和医疗队的帮助下,小组记者安全返回家中。不久,他们将重返工作岗位,并继续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