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很勤奋,春天来得很早,茶叶公司正忙着恢复工作。3月10日,位于赣西北山区的修水县大乔镇大桥村梁天柱宁红茶大队工业园区,居民们正如火如荼地整地、挖坑、种植茶树。
“我在这里种茶树。日工资是100元,采茶的日工资是150元。”大桥村的贫困家庭冷告诉记者,村干部们总是记住穷人,当茶园里有东西时,会优先照顾他们,所以他们对摘掉穷人的帽子充满信心。
在恢复工作和劳动力期间,我省茶叶产区在掌握疫情防控的同时,为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使贫困人口不会因疫情而失去收入。在过去的几天里,记者走访了许多茶叶产区,如秀水、婺源、浮梁和遂川。
找到正确的方向:
打好生态牌,茶产业就成了反贫困运动的“主要攻击者”。
现在是春天采茶的季节,成千上万亩茶树在山坡上层层盘旋。茶树梢上出现了一点新绿。几十个采茶者把竹篮挂在腰上采摘新茶叶。
富春市市长Xi村党支部书记戴向阳告诉记者,现在仍然是防疫和控制时期,贫困家庭将被春茶采摘者优先考虑。
戴向阳介绍,从“输血”到“造血”,产业扶贫是关键和核心。长溪村55户贫困户中有131人建立了档案。去年,这个村子的贫困家庭收获了300多公斤的干茶,收入超过20万元,平均每户收入4000元。利用生态优势发展茶产业,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好途径。
巧合的是,秀水县农村农业局局长罗卫平告诉记者,秀水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其森林覆盖率为72.8%,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近年来,全县大力发展茶产业,将贫困户就业和土地流转纳入茶产业发展规划,让贫困户就业,人人有收入。目前,全县112家茶叶种植加工企业已成为当地扶贫运动的“支柱”。
省茶叶协会会长黄光辉说,凭借独特的生态优势,我省在赣中、赣南逐步培育形成了三个优势产茶区,主要是婺源、浮梁,赣西北主要是秀水、铜鼓、靖安、庐山,遂川、井冈山、上犹、宁都、资溪、锦西。这些茶叶产区引导贫困家庭发展茶产业,走出了一条“扶山富民”的扶贫之路
机制保障:
政府加大了对穷人的支持力度,从“输血”到“造血”
“以前,我家很穷,我妻子不能结婚。前年我摆脱了贫困,去年我又摆脱了“单身”人们开心的时候就开心。来自遂川县塘湖镇平溪村的刘在讲述自己加入茶叶合作社脱贫致富的经历时,脸上挂着笑容。
"全面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任何人都不能被抛在共同繁荣的后面。没有机制的保障,我们就找不到工业扶贫的方向。”在遂川县接受采访时,记者了解到,为了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不返贫,遂川县探索了“基地合作贫困户”模式,引导贫困户入股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并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健全户实行统一管理、生产经营,大力支持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前,全县有34个茶业扶贫示范基地,覆盖900多个贫困家庭。与遂川的做法类似,浮梁县一方面通过工业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到合作社工作;另一方面,哈
对于茶叶产业来说,传统的发展思路是制作不同等级的茶叶供人们饮用,因此茶叶的附加值不高。秀水县农村农业局局长罗卫平对记者说:“我们正在探索把茶区改造成一个风景区的方法,走茶道融合的道路。”他接着介绍说,该县正在建设的500亩梁天柱宁红茶旅游产业园基地具有深加工、观光、文化交流、休闲养生等功能。其实质是强化一个产品,生产两个优产品,生产三个活产品,实现三个产品的整合与发展。因此,产业链得到了延长,茶叶的附加值大大提高,这无疑将对农村地区的扶贫产生长期影响。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省许多茶叶产区正在进行各种有益的探索。上犹江绿月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伟成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启动了“互联网私人定制”茶园项目。顾客可以带着他们的亲戚朋友到他们定制的茶园去体验采茶、泡茶、品茶和在茶园里的休闲度假。通过这三种产品的整合,茶产业的价值链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茶园单位面积产量的价值过去更多地反映在茶叶的单价上。从价格角度来看,每亩收入约为3000元。通过茶道的整合,现在茶园的每亩收入已经达到8000多元。”江西绿韵茶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新民告诉记者,除了公司的效益,带动贫困家庭脱贫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目前,被绿韵茶业公司吸收的贫困家庭,在春天采茶后,仍然可以在茶园兼职,赚取更多的收入。(记者洪怀峰、徐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