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四家
“疫情还没有结束。一想到要去工作,我就感到紧张和不舒服。我该怎么办?”南昌的一名白领小芳(音译)最近收到了公司的通知,要求他复工并恢复生产。在家里呆了一个多月后,他变得更加焦虑。在疫情下,产生压力情绪是正常的。但是,压力过后,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担心”而不是“担心”,用科学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免内心的恐慌导致个人行为失控,从而干扰疫情的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稳定。
什么是“担心”而不是“担心”?简而言之,应该有“关注”,即提高保护意识和落实保护措施。不要“焦虑”,即不要太紧张,不要相信谣言,不要传递谣言,保持积极、乐观和健康的态度,建立坚实的心理防御。
建立强大的心理防线。从社会角度看,各地要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进展情况,通过更加灵活的方式和更加丰富的渠道,提高权威信息的到达率和准确性。努力增强信心,温暖人心,凝聚人心,及时应对民生问题。同时,要设立心理救助热线,充分发挥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咨询机制,突出人文关怀和精神鼓励,广泛普及科学保护知识,使“供给”更好更强,为不同群体提供多样化、便捷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引导公众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建立强大的心理防御。就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获胜的信心。目前,疫情防控形势正在向积极趋势发展。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就一定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双重胜利。我们要科学了解疫情,减少负面信息的摄入,拒绝做谣言的“二传手”,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时间,配合党和政府的安排,按照卫生部门的具体要求做好科学的个人防护工作。
随着适合防疫和控制的经济和社会运行秩序的建立,各地开始有秩序地促进恢复工作和生产。我们希望像小方这样需要外出工作或继续留在家里的人,能够保持注意力集中,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放心”而不是“放心”,为打赢这场防疫战争提供比金子更宝贵的信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