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1月13日电:渔民“三变”——改变鄱阳湖生活
新华社记者万依、郭强、程迪农历新年前,渔船静静地停靠在鄱阳湖岸边的大小港口。
从2020年1月1日开始,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将分阶段禁止捕捞。许多渔民将收起渔网,寻找新的出路。近日,记者开车绕过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发现一些渔民开始了从“卖鱼”到“卖风景”、从“上岸”到“工作”、从“钓鱼”到“保护鱼”的新生活。

1月8日在江西省鄱阳县捕获的渔船,在禁渔期停泊在水上。新华社记者余刚拍摄了“从卖鱼到卖风景”的“坡湖农场、老排鱼餐馆、驴场乐趣……走过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南麂山镇南湖段,每隔几步就有一个农场乐趣。
在鄱阳湖的这个小岛上,人们已经捕鱼好几代了。随着渔业资源的减少,在过去的几年里,当地政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引导渔民转岗。已经捕鱼30年的陈富宝把他的房子改成了农舍。现在,他通过接待来观赏鸟类和湖泊的游客,一年挣5万多元。"现在,农家娱乐已经成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他说。"现在,许多渔民已经从卖鱼转向卖风景."村干部万辉表示,近年来,岛上不仅新建了道路、停车场、公厕等设施,还举办了美食节、藜蒿节、观鸟节等活动。游客们已经享受了60多个农舍和40多个“鸟类向导”,带领游客们观赏鸟类。"春天看草,夏天看水,秋天看芦苇,冬天看鸟."记者驱车环绕鄱阳湖,发现许多地方,如南落基山脉,都依靠湖泊风光发展生态旅游,引导渔民从“卖鱼”转向“卖景”。
田园鄱阳湖,忠诚文化公园,大明花海.在占鄱阳湖五分之一的江西省余干县,新建的景点非常迷人。余干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蔡梅方表示:“作为一个湖滨县,我们正把目光从鄱阳湖的渔业资源转向旅游资源,努力将鄱阳湖从水产品品牌转变为知名旅游品牌。”
从“上岸”到“工作”
每天早饭后,江西省鄱阳县白沙洲乡孟门村56岁的渔民范王秋和妻子去村外的鄱阳湖湿地公园工作。现在他们已经习惯了八到五岁的生活。
“我在公园当水手,负责游客的安全,我妻子是清洁工。他们一个月总共挣4000元,和过去钓鱼差不多,但比钓鱼容易!”范·王秋说。杜姆村的乡党委书记樊华说,依靠附近的湿地公园和景点,村里70到80名渔民已经换了工作,成为水手、清洁工、保安和服务员。
随着捕鱼禁令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渔民,如范王秋,在登陆后成为“上班族”。
杨志明,一位来自鄱阳湖县双岗镇长山村的58岁渔民,告诉记者他的大儿子和儿媳妇过去常常在家钓鱼。现在他们在南昌的一家电子信息企业工作,每人每月收入约4000元。
从“着陆”到“工作”,渔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稳定和舒适。
当他遇到余干县康山镇的渔民袁金海时,他正在钟毅文化公园风景区值班,扮成保安。“我在湖上玩鱼已经25年了。我过去每天能玩50-60公斤,但现在我能玩100公斤,收入越来越少。”袁金海说,他担心将来会没有鱼可玩。2018年,他在风景区找到了一份工作。现在他的月收入接近4000元,他有五项保险和一份养老金。他不仅受到干旱和洪水的保护,而且还有养老保险。

渔船靠岸摄于1月6日,江西省余干县。新华社记者余刚从“钓鱼”中开枪
记者走访鄱阳湖,发现随着渔业资源和水生生物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湖区的一些渔民不仅收起渔网,还开始保护渔业资源。
几年前,鄱阳湖县12个乡镇成立了12个生态志愿者小组。在年度禁渔期内,志愿者团队成员在其管辖区域的湖面上进行日常巡逻,以保护湖区的渔业资源。
"我们县有110万亩水,但只有大约10名渔业执法人员。"鄱阳湖县渔政管理局局长刘蔡颖表示,禁渔后,当地政府准备招募一批渔民成为巡逻警卫,这样渔民就可以成为渔民的保护者。这不仅解决了部分渔民的就业问题,也弥补了渔政部门执法力量的不足。